“愈艱難,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The harder it is, the more it will do. Reform is always not plain sailing.”
最初了解到魯迅先生,大概是初中語文課堂里,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隔多年再次重新閱讀了一遍,兒時對魯迅先生的記憶霎時就出現(xiàn)在腦海里。魯迅,原名周樹人,在起初聽到這個的時候,還為此笑了好久,怎么以前的人起名是這樣的,但當我聽說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名字。
言歸正傳,最開始對魯迅先生的印象較為俏皮,原來筆鋒犀利、態(tài)度熾烈的魯迅先生兒時也是如此頑皮,富有童趣。而他所描述的文章中的意境竟跟我的童年也雷同的相似,不禁感慨,為何我就沒寫出那樣的文章呢?哈哈~
我雖沒有百草園,但也曾像個野孩子般上山下河,捉魚兒采野果,偶爾遇到山間的小蛇,嚇得一動都不敢動,甚至連呼吸都覺得危險。因為調皮,每每撒野的時候,家長總是裝作一副嚇人的樣子,說,“你再不聽話,就讓山上的怪物來把你抓走?!笔怯幸欢螘r間不敢再放肆,乖乖的做個安靜的小孩兒??赡?,大概我的記憶就和金魚一樣吧,只有7秒。哦不,我能強點兒,有幾天。過了幾天后,立馬打回原形,家長也只得無奈搖頭,哭笑不得。
想來,魯迅先生小時候也和我們一樣,頑皮愛鬧,不愛讀書的吧。
再大點兒,高中的時候,《記念劉和珍君》帶動了整個班級抨擊舊社會黑暗的潮涌,一個個恨不得穿越回到過去,把那些無良又無情的舊社會政府拉出去槍斃五分鐘。同時,也無比慶幸,我們能出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但一想到,現(xiàn)在的和平源自于那千萬勇士的犧牲,建立在他們的血肉之軀之上,也會止不住的唏噓。
我很感恩,也很感慨!
也許是那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帶給了我們滿滿的勇氣,每當受挫的時候,同學之間總會以此句來相互慰藉;而所有同學間的小摩擦、小打小鬧,也總是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的揶揄中化為平靜。年輕單純的我們,沒經(jīng)歷過舊社會肆虐的黑暗,雖不曾體會過魯迅先生那種切身的惋惜和痛恨之情,但是言辭間對于劉和珍君那種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我們有著深深的折服和敬佩。
這個時期的魯迅先生,給我留下了犀利、靜穆的烙印。
后來,直到拜讀魯迅先生的《吶喊》、《彷徨》、《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一系列的書籍。他筆下描繪了一段段舊社會封建禮教的“吃人”故事,和對社會層級矛盾深刻的剖析和強烈的批判色彩。一部部經(jīng)典,讓我可以切身體會到魯迅先生的那種“哀其不爭,怒其不幸”的無奈,和他內心迫切想要喚醒整個民族生存意識,摒棄舊社會封建黑暗,改革開辟新社會的希望。
這讓我不敢想象自己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若是裹著小腳,做一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閣女子,從小聽著“女子無才便是德”長大,進而把自己的后半輩子寄予在一個沒見過面,沒什么感情基礎的男人身上,從此相夫教子,忍受著舊社會對女子的不公、不尊重直到生命的終結,想想都太可怕了。亦或是做一個像劉和珍君那樣的勇敢不羈的女子,為民主、自由奮斗而犧牲,短暫卻也壯烈。
對魯迅先生的印象,進一步得到了升華,這是一個有著大局觀的文學家、思想家。而不僅僅是我書籍里的作者。筆尖下的每一筆躁動,在那個年代,都那么的蕩氣回腸,發(fā)人省醒;每一個觀點論據(jù),直白犀利的指引著新文化、新社會的方向。他,是個時代的偉人。
除卻兒時的魯迅先生,筆尖下的魯迅先生,還有生活中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25歲時,奉母命與年長他3歲的女子朱安結為夫婦,這個典型的舊社會女子也開啟了她悲慘又無奈的一生,作為魯迅先生名義上的妻子,她獨自忍受著寂寞照顧著他的母親,卻永遠也得不到他的垂憐。魯迅先生不愛她,要不是因為母親,相信他絕不會接受這段荒謬的婚姻。也許我們會覺得朱安可悲,會覺得魯迅先生涼薄,但在那個時代,兩個在觀念有著天差地別的人結為了夫妻,這對他們中的任意一方來說,都是傷害,這也是舊社會封建帶給人的傷害。因而痛恨這一切的魯迅先生為了那女子的生死,即便是痛,也不愿冒然將她休離,只好遠走他鄉(xiāng)。
誰之幸,誰之不幸,我們都無從評判。
幸而魯迅先生還是找到了那個與之比肩并進的那個人。許廣平,她既是魯迅的親密伙伴,也是著名的婦女社會活動家。在魯迅生前,她積極地協(xié)助魯迅,支持魯迅;魯迅逝世后,她又努力地捍衛(wèi)魯迅,宣傳魯迅。
魯迅先生曾贈與她一首情摯意深的詩,詩中這樣寫到:“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眱蓚€人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一生,不僅感至人心,也是一首激情浪漫的戀曲。
縱觀魯迅先生的一生,太多的苦難和激情歲月,即使如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也無法用言語來一一概括,我僅帶著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寫了這篇文章,初次寫文,各中言辭仍略顯蒼白和稚嫩,望各位看官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