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一爐,沖茶一壺,靜下心來,讓香與茶的韻味相互交融,這時的您,一定勝似神仙了!
然而,在高端接待中,在快節奏的商業環境下,焚香一爐,不免有些做作,而品飲高端茶,對于熱情好客的主人來說,又是必不可少的。
一款武夷山原產地正巖大紅袍,茶香四溢,銳則濃長,清則悠遠,這又如何細膩地品味,讓客人陶醉其中呢?那么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香氣的來源!
一、地域香
資深浙江大學茶學系課程講座羅教授異常欣賞武夷山原產地正巖大紅袍的地域香,作他的話:“地域香強調了茶葉的原產地的屬性,具有不可復制性”。
而林治老師在《畫說大紅袍》一書說,則將地域香定義為:地域香是指,同一種品種的茶葉,種植在不同的地區,會表現也不同品質的香味。
我想,正是因為地域香的原產地的屬性和具有不可復制性,由此決定了原產地大紅袍地域香的神秘及“茶王”大紅袍的神圣,只有種植和采摘自武夷山原產地碧水丹山的正巖產區的大紅袍,才具有這當之無愧的“茶王”之香。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武夷山獨有的丹霞地貌,碧水丹山,移步換景,美不勝收!武夷山正巖茶產區“三坑兩澗”造就了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絕無僅有的有利于茶樹生長的小氣候,這種小氣候極利于茶樹營養物質的生成,而且茶樹種植在這樣巖石砂粒土壤里,提升了茶葉的微量元素的含量。
(關于“三坑兩澗”的詳細介紹,請看以下筆者的博文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66bb8e0a0102x3b0.html)
武夷山的品種茶上千種,廣泛種植的幾十種,無論哪一品種茶,在正巖的“三坑兩澗”產區,均體現這獨特的地域香,這就是“巖韻之香”。這一獨特的地域香,非親自品鑒,親自體味,難以形容。而武夷山當地老茶農則會從以下幾個方面,細膩地品味大紅袍:茶干香、茶氣香、茶湯香、茶葉香、杯蓋香、杯底香。關于大紅袍六大品香方法的說明,我們下一篇專題《如何品鑒大紅袍的茶香》再細聊。
二、工藝香——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便于記憶,武夷山當地的茶工將傳統的巖茶制作工藝歸納為:“一采二倒青,三搖四圍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撿梗,九復十篩分。”這四句簡單的民謠,實際上每一句都包括了極其復雜的工藝流程,具體有:采摘、倒青(也叫曬青,雨天則烘)、晾青、做青(搖青與做手,反復多次)、炒青、揉捻、復炒、復揉、初焙(即毛火,俗稱“走水焙”)、揚簸、晾索(攤放)、揀剔、復焙(足火)、燉火、團包、補火、毛茶裝箱、精制分篩、歸堆等近二十道工序。
加工技藝是決定大紅袍商業價值的關健程序。大紅袍傳統手工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技藝高超,是制茶技藝里程碑的巔峰,也是武夷山勞動人員集體智慧的結晶。唯有用這種傳統工藝制做出來的半發酵茶的大紅袍,香清、味醇、性中,是茶中極品。
三、品種香
林治老師在《畫說大紅袍》一書中提到:茶樹品種是決定商品茶質量的基礎,正因為這樣,千百年來,茶農和茶葉工作者世世代代都在不斷地篩選培育優良的品種。
武夷巖茶四大名樅“大紅袍、白雞冠、水金龜、鐵羅漢”,各有各獨特的茶樹形態和茶香與茶湯的品味。正巖純種大紅袍的香氣高雅、清幽、馥郁、綿長,微似桂花香或粽葉香,滋味醇厚,回甘強烈而持久;白雞冠不僅樹樅特別,新生長出來的嫩葉是嫩白色,葉片成熟后,葉邊成銀邊色,是武夷山非常稀有的品種,茶湯清香撲鼻,香氣似橘皮香,滋味甘鮮,品過則舌之余甘持續良久;水金龜的茶青葉面油潤閃光,茶樹的模樣宛如金色之龜,茶湯香氣濃郁似臘梅花香,滋味甘爽;鐵羅漢的技條粗壯呈灰黃色,牙葉毛茸茸又柔軟如綿,茶湯香氣幽長,滋味醇而甘鮮。
武夷山茶當家“肉桂”和“水仙”,我們當地人就以一句俗語準確地表達了不同品種茶的特點:“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肉桂茶湯的特點是滋味濃郁辛銳,屬高香品種,而水仙的香氣,有清幽的茶香品種、悠長的蜜香品種,常因種植的山場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品質。
這幾年市場上常見的新品種茶,如梅占、奇蘭、毛蟹、黃旦、八仙等,是閩南地區的原生優質品種,以“香”氣著稱,直接引入到武夷山種植,在武夷山優良的生態環境及烏龍茶的生產技藝下,制成香氣綿長、茶湯清雅的巖茶,獲得剛接觸武夷巖茶喜歡清雅口味的茶友們。
而如黃觀音、黃玫瑰、金觀音、黃奇、金牡丹等,都是近些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閩南的茶葉品種中優選出來,運用人工雜交等方法培育出的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總之,不同的品種茶,體現出不同的香氣特性。
四、儲存香
人們通常知道,普洱茶是越陳越香,殊不知,最早總結出茶葉“越陳越香”的不是普洱茶,而是武夷巖茶。據林治老師考證,早在清朝初年,明崇禎進士,清初戶部右侍郞周亮工(1612~1672年)就在《閩茶曲》中寫有一詩:
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難除莫近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茶。
“家家賣弄隔年茶”寫得十分傳神,這里的“賣弄”有兩重含義。其一,說明當時武夷山的民俗中,以陳茶為貴,也說明”賣弄者“懂茶,以收藏為樂趣。其二,說明達官顯貴,或文人雅仕,均以收藏成茶為雅好,形成品陳茶、斗陳茶的習俗。從古至今,武夷山民間仍然流傳著”武夷巖茶,一年是茶,三年是藥,十年變寶“這樣的說法。足見武夷山人早就認識到,只要儲存得當,武夷巖茶經過自然陳化,香氣會越來越醇和,茶湯會越來越柔滑。
五、沖泡香
”三分好茶七分泡“。高超的沖泡技藝,能保證茶香恰如其分的釋放, 而笨拙的沖泡方法,必然損壞茶香的飄逸。沖泡一杯好茶,如同輕輕揭開傾城美女的面紗,動作毋須輕柔、嫻靜,美人也若隱若現;而在揭開一角露出紅唇那一刻,又不免稍作停滯,給旁人以無限想像空間;當人心所向的那一高潮時刻來臨,你或需的是那爆發式的一擲,讓美人立即款款現身,讓觀眾嗔目結舌,嘆為觀止。
六、栽培香、氣候香
關于栽培香、氣候香,是引用林治老師《畫說大紅袍》中的觀點,對于追求盡善盡美的武夷山茶農來說,也確是不容忽視的。茶樹的栽培管理水平,例如水肥控制、整枝修剪等,對茶葉的品質也有重大的影響。武夷山茶農種茶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種植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茶園管理經驗,對提升茶葉的品質有極大的幫助。
同時,每年的氣候,特別是采茶季節的天氣、及一天中不同的采摘時間,對茶葉的品質,都有一定的影響。春天如果天氣升溫較快,茶青會過快成長,不利于茶葉內優良物質的積累;雨天采摘茶青是茶農的大忌,如果做茶期間天公不作美,雨天較多,不得不在雨天采摘,就會給之后的倒青、晾青、做青等工序帶來極大的不便,從而影響茶葉的品質;一天當中,最適合采摘武夷巖茶的時間是上午9-11時,下午2-5時,中午或傍晚采摘的茶青次之,過早采摘的露水青則最次。
我們總結了以上大紅袍茶香的來源,有利于我們全面認識大紅袍的茶香。然而,關鍵的環節,還在于品香的切身體味。武夷山當地老茶農會從以下幾個方面,細膩地品味大紅袍的茶香:茶干香、茶氣香、茶湯香、茶葉香、杯蓋香、杯底香。關于大紅袍六大品香方法的說明,我們下一篇專題《如何品鑒大紅袍的茶香》再細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