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經是個“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人,直到現在,我仍會對著自己買的一堆書望“書”興嘆——呀,什么時候才能讀完這么多書呢?
越是這樣想,行動的步伐越是沉重,漸漸地,買回來的堆成小山的書,積上了厚厚的灰。
書在書架上塵封未動,我的知識自然也絲毫不會受益于這一堆從未被
“臨幸”的書籍。
這樣的狀態持續很久了,可我卻不知該如何改變。
2、
直到昨天,我看到一篇文——《世界讀書日,一定要多買根本沒空看的書》。該文主要是介紹了一種錨定閱讀法,教讀者“讓書架上沒時間看的書增長見識”。
這個方法論的流程是這樣的:
1.通過檢視閱讀獲取書籍核心觀點,形成錨定。
2.帶著錨去觀察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3.嘗試自我解釋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
4.讀原書,將自己的思考與書本內功相互印證、調整。
作者以《窮爸爸富爸爸》舉了個栗子。
首先,應用檢視閱讀,將書的目錄和主要章節開頭結尾過了一遍,再在豆瓣上簡單看了下書評,獲得了該書核心觀點——“富人買入資產,窮人買入負債”,整個過程前后花費時間不超過十分鐘;
然后,將這個觀點變成一個錨,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相關現象,如去參加收費課程觀察的思考、聽芬尼CEO演講中提到自己購買特斯拉例子的思考
再次,類似上述不斷積累案例和背景知識,并嘗試自我解釋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
最后,真正開始閱讀《窮爸爸富爸爸》,以極高的效率。
錨定閱讀法認為,
讀書并不拘泥于一頁一頁地讀原書,甚至不讀原書也無所謂,只要慢慢懂了一本書的核心觀點,其實也就是讀完了一本書。
其實,看書速度并不等同于獲取知識的速度,不要為了完成心中KPI而讀完一本書,那樣沒有絲毫的意義。
因此,讀快讀慢沒關系,讀多讀少也沒關系,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理解書的核心思想,獲得新知。
3、
自己之前太想要從每本書上榨取“剩余價值”,太在意獲得一本書的知識精髓的方法,太想要完美地邂逅一本書的知識,導致總是會想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如:
“做讀書筆記,得寫多少種符號,用多少種顏色的彩筆呀?”、“記錄讀書進度,用什么app好呀”、“讀書要不要摘抄到本子上呢?”、“讀完書,總得寫寫書評吧”……
其實,讀書就是讀書,讀書就是思想的碰撞、靈魂的對話。
若是想得太多,便無法還原其本真。
如此簡單的道理,卻一直沒有參悟到。自身的格局果真有限,僅僅因為一架子買回來無從下手的書,初心被遺忘,視野被遮蔽,行動被束縛。
錨定閱讀法,除了提供了一種實操性很強的讀書方法外,更多的是教會我一種“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無劍勝有劍”的曼妙理念。
牛人果真是牛人,站在牛人的肩膀上看問題,曾經的焦慮一掃而光。
4、
再引申去想,
付費學習看不完也沒關系,可以允許自己一定形式的killtime閱讀,在killtime中多思考,取其精華就成;
公眾號無法日更也沒關系,只要沒有本質偷懶的行為,可以適當允許自己二日更、三日更……
英語學習、日語學習不要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要感受到學習語言的喜悅,在愉悅中講語言真正放到自己的腦子里去……
拒絕任何形式的懶惰的勤奮。
因為,騙得過世界,騙不過自己。
學習如此,過這一生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