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錢心理學》的開篇就分享了這么一個例子:
一個叫羅納德·里德的鄉下人,小時候喜歡搭便車去學校讀書。
長大后,生活也一直平淡無奇,曾在一家加油站做過25年汽車修理工,又在一家商場拖了17年地板。38歲時,他花1.2萬美元買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然后在那里度過了他的余生。 一個朋友回憶說他最大的愛好是劈柴。
里德于2014年去世,享年92歲。可就是這位普普通通的門衛登上了全世界的新聞頭條。 因為他在遺囑中,這位曾經的門衛將200萬美元留給了自己的繼子女,而把剩下的600多萬捐獻給了當地的醫院和圖書館。這對大部分美國人來說也是一筆巨款。
復利真的跟我們沒多大關系嗎
很多人之所以絕對學習投資,學習復利跟自己沒有多大關系,根本原因還是自己沒有多少錢,沒有多少錢可以拿來做投資,沒有多少錢可以形成復利。
資金小只能成為零錢,只有把零錢通過時間積累成資金才可以。可我們大多數人消費之后剩下的余錢,要通過足夠長的時間,足夠久的時間,積累到足夠大的過程,才能被稱為“資金”。——《財富的真相》
可你知道嗎?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攢錢讓自己的錢變成資金。特別是年輕的時候省錢更容易,因為年輕的時候還沒有多大的負擔,大多是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買單,但你可以選擇自己獨特的省錢的生活方式。
約翰·鄧普頓爵士,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國際投資家,在《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里他分享說:“從學校畢業后,我身無分文,我妻子也沒有,因此我們開始有計劃地攢錢,每賺一美元,就存起來50美分”,即使在他異常富有時,他也不打算放松自己的財務紀律。
雖然他的許多同齡人都喜歡乘私人飛機出行,但他總是堅持乘坐長途汽車。他解釋說:“我有很多好的花錢方式,我不會為了一個更寬敞的座位浪費錢,我認為浪費任何東西都是不明智的。”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
攢不錢的原因
正如《財富的真相》里所說的的,所謂的富裕指數=自己的生產收入/自己的消費支出。在你沒辦法增加自己生產性收入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自己的消費支出,用好習慣替代掉壞習慣,消費過程當中你要分清楚想要和必要。
攢錢的確很辛苦,我們每個人年初或者月初的時候都曾有過美好的攢錢計劃,比如一個月攢5000,一年攢10萬等等,可到月底或者年底的時候,我們總發現自己攢的錢少的可憐,甚至還有可能是負數,倒欠信用卡的錢。
對我們本能來說,我們天生就是消費動物,我們更喜歡買買買,而不是存存存。我們喜歡賺到錢立馬就把它花掉,這樣我們就有很大的滿足感。有句話是這么說——只有花掉的錢才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我們就喜歡把錢消費掉,變成我們吃的食物、身上的衣服或者各種家具等等。——《本能》
面對攢錢,很多專家都建議定存,為自己開多個賬戶,比如有儲蓄賬戶、教育賬戶、開銷賬戶,每個月發工資的時候,就把工資劃分為幾塊別人存入不同的賬戶,可這不僅麻煩往往行不通,因為很多時候,你的工資還沒發你下個月的支出可能都不夠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在發年終獎、加薪、減稅、意外之財的時候,這些錢對你來說,一開始就是計劃外的,這時候拿大部分出來攢起來,小部分犒勞下自己,應該還是比較容易辦到的。
攢錢攢不下來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攢錢下來有什么用途。
這個時代的人工智能在高速發展,體力跟不上,腦力跟不上,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攢一部分錢出來跟上這個世界的發展趨勢,只要選擇最快發展區域最好的幾家企業,就可以讓我們的錢日夜為我們工作,現在投資根本沒有門檻,1000元起就可以投資世界上最好的企業,這是時代給我們的恩惠。
復利的威力比你想象的要大
攢錢攢不下來,還有一個隱秘的原因,那就是復利效應太慢,動輒五年十年,很多年就無感了,可誰不是從小錢慢慢攢成大錢,新錢攢成老錢的。
復利的威力極其巨大,大家都知道一個案例,就是兩張 A4 紙折疊多少次可以超過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答案讓人挺吃驚的,僅僅 42 次,就可以超過地月之間的距離。復利的本質是指數級增長,而指數級增長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兌現,所以大多數人很難獲得復利。
如果你有買房的經歷,你就會發現,雖然比沒有房貸之前,你可支配的收入減少了,但是對生活的影響并沒有很大。一方面公積金會幫你償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每個月拿出收入的20%拿來,其實在很大的概率上不會影響他的生活質量。
所以,更好的辦法,是把定存改成攢資產,不斷增強你的關注點,無論是定存指數基金還是定存數字資產,要養成這個習慣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年,看似簡單卻不容易辦到,而越早開始越好。
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作者對“資產”的定義是,只有能夠為你帶來現金收入的東西,才能稱之為資產。他認為,判斷一件東西是否為資產,關鍵在于它能否為你帶來現金流收益。如果購買后能為你賺錢,那就是資產反之,如果不能為你帶來任何收益,反而讓你不斷支出,那就是負債。
同理,如果往一個籮筐裝入十枚雞蛋,然后取出九枚,反復操作,最終會發生什么?籮筐裝滿了雞蛋!想辦法把你賺到的錢的十分之一存起來,十分之九用于日常開銷,長此以往會發生什么?
當然,跟所有事情一樣,要定存也需要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熊市就是很長,牛市就是很短,大多數人的的盈利就來自漫長的熊市,只有把注意力放到場外,放到場外賺錢能力上,有事做,你才真正耐得住這個世界的波動起伏。
小結
我們總以為投資和復利離自己太遠,原因無非就是:錢太少。可真相恰恰相反——正是因為錢少,才更該從現在開始攢錢。
每一筆攢下的“零錢”,都在為你未來的“資金”打基礎;每一次對消費的克制,都是在為長期復利留出空間。很多人高估了短期節省的困難,卻低估了長期積累的能量。
關鍵不是你現在有多少錢,而是你有沒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一點點攢下一筆屬于自己的“可投資的資金”。
別等到財富自由才開始理財,要因為你開始理財,才慢慢擁有自由。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從現在、從本月收入中、從下次年終獎開始,擠出10%,堅持做“定存式買入資產”的動作。
你不需要一下子變得富有,但你必須開始變得“值得富有”。時間不會辜負每一筆堅持。別小看你攢下的那點錢,它正在替你工作的路上。
每天分享一個我正在學習并覺得有用的認知或例子,歡迎關注。如果今天這個認知或例子對你有啟發,歡迎給我點贊或轉發。
今天是公眾號日更的第384天/1000天,早起第1632天,慢跑3582/10000公里,最近正在學習《復利日知錄》,很多理念來自《富足人生社群》課程的復述,一個地球上少有的可以讓你不斷變好的社群,歡迎加入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