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最后一個月,突然發現一個詞頻頻出現在視野中,那就是“佛系”。
因為看不懂,還特地去問了度娘,得到了這樣的答案:佛系,網絡流行詞,該詞的含義是一種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該詞最早來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雜志,該雜志介紹了“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絡。佛系成為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態狀態和人生態度。該詞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女子”、“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乘客”、“佛系學生”、“佛系購物”、“佛系戀愛”、“佛系飲食”等一系列的詞語。
仔仔細細讀了幾遍,還是沒有弄明白,到底是個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呢?有人說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一種生活態度,有人說是無欲無求的一種狀態,也有人說是一種“喪文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明明是褒義詞,為什么就成了一種“喪文化”了呢?
無欲無求就被當成了一種不求上進,我還是有點不明白。
所以對于“佛系”的批判與贊同也是基于不同的理解。
無欲無求到底好不好呢?物質上的無欲無求就一定等于不求上進嗎?
概念的偷換讓人覺得不知道自己是應該“佛系”一點好,還是遠離“佛系”比較好。
個人以為,物質上的無欲無求是建立在精神世界豐富的基礎上的,我們常常因為精神空虛而追逐更多的物質填補。一個人如果真正能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在精神層面一定遠遠超出了許多人,真正在精神世界的富足才讓人覺得不是擁有越多的物質財富就越幸福。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沒有充實的精神世界,就做不到真正的無欲無求,那些喪文化下所謂的“無欲無求”也只是為了掩蓋懦弱逃避現實的內心,以一種虛妄的高姿態掩蓋自己蒼白貧乏的內心罷了。
真正能看淡一切的人必須是有經歷過滄桑歲月的人,他們奮斗過拼搏過失敗過成功過,走過千山萬水看透人生百態之后你才有資格說看淡,否則你一個小屁孩,連生活的苦和樂都沒有體味到,哪里有什么資格說看淡?你看都沒有看過一切,如何看淡一切?
喪文化下的“佛系”不要污辱了“佛”這個字。簡單生活,無欲無求本來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態度,為什么要和“喪文化”聯系在一起。
其實“無欲無求,看淡一切”是多么讓人向往的境界,可是我沒大多數人依然是紅塵中人,為世間種種是與非、惡與善而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看不淡一切,只能在紅塵里翻滾,看人世間的一切,卻無法看淡一切。
簡簡單單的生活,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生活狀態,“出則繁華,入則寧靜”也是一種不錯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