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書目——《瞬變》,來自[美]? 奇普·希思 和丹·希思。里面講到的心理模型概念,讓我想起前些天大家在群里傳過一張男人與女人吵架思維對比的圖片: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大家熱烈討論兩種思維方式現象和一些分析原因以及自己偏向屬于哪一種類型,似乎缺少一個概念總結。今天的晨讀分享,我想該是很好的解釋了——心理模型:
幾乎人類所有的行為改變,都不是對意志力的挑戰,而是平衡理智和情感的智慧考驗。
專家們的研究總結讓我驚訝到不敢相信。
一種心理模型方式在一開始就決定了一段故事的結局。
就像上面提到的這一張男女思維差異圖,從一開始,“男人”和“女人”所建立的心理模型就不一樣,所以也就解釋了他們的行為表現的迥異。
心理模型,明明像個影子一樣,跟我們如影隨形,可是它卻又偏偏藏在我們最不容易發掘的地方。
我開始回憶生活的種種細節和沒有達成自己愿望的諸多事情,藏在種種行為背后,真正起著關鍵影響作用的竟然是自己不曾認真對待的理智與情感平衡所造就的心理模型。
往后的日子,我要試著讓自己的理智和情感和平相處,給自己建立積極的心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