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發老師在培訓課上對著幾十個大學生說著這個社會的功利與殘酷,拜金與辛苦時,幾十個剛從象牙塔出來的準畢業生,有很多都是不以為然的表情。對于年輕人來說,“詩和遠方”還停留在腦海,仿佛自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而不知道,所謂的星辰大海就在眼前對著我們冷笑,準備給我們第一個考驗?,F在就來談談“功利”該不該?
有人說:“囿于金錢與物質的人生是世俗的,二十幾歲就整天只想著賺錢,太可悲!
有人說:“咱這輩子注定也不是啥富貴命。平平淡淡的也沒啥不好,當個老百姓不也一樣活著嗎?”
很多人都不想參加畢業是十年,二十年“萬惡的同學會”,好像遇見了多年不見但已經開始飛黃騰達的老朋友,像是得了“功利過敏癥”:“真心看不下去他們在事業中用盡手段,阿諛奉承的嘴臉。還不都是拼爹拼人脈拼厚臉皮嗎?”
或許還會自嘲幾句,“我年輕時就發誓,決不會為了前途和錢途,就要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嗎?”
于是在各個行業屢屢碰壁,總是藐視規則,藐視功利,從一而終的貫徹自己所謂的原則。這時的自己,不該想想,難道在現實面前捉襟見肘的樣子,就是自己喜歡的嗎?
從來沒有拼搏奮斗過,就別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因為根本沒機會比較過,拼搏奮斗和平平淡淡的生活,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20歲不功利,40歲怎么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是踏踏實實打拼過、品嘗過名利財富的滋味之后,才可能到達的境界。
馬太效應
——好的會越好,壞的會越壞;多的會越多,少的會越少。
暫時的妥協是為了可以不妥協,暫時的功利是為了可以淡泊功利。
不過大家也不用覺得不公平,社會對人的考察原本就不是單維度的,什么叫核心競爭力?只有專業知識才是資源嗎?長得好看是不是資源?人脈背景是不是資源?只不過有的資源是先天的,有的資源是后天的,而且先天資源會不斷衰減,后天資源卻可以靠努力不斷加強。
功利,就是這個社會大部分時候的真相——殘酷、現實、也承認你的努力。
從事金融行業的人群,被圈外人視為“高階層”人士,似乎和金融掛鉤的都是高智商+勤奮+好機遇+眼光獨到的精英。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負。工作的艱辛是有共性的。愿你在功利的工作中,依然能品嘗到幸福的味道——一覺醒來,還能看見窗外的陽光依然燦爛。
?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