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思無邪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注釋】
1)? 性:本性
2)? 習:習染
【譯文】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為學習到的東西不同,就相差很遠了。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文意。性,指的是人先天具有的純真本性;習則指后天習染,積久養成的習性。 整句話的翻譯是:孔子說:人先天具有的本性是接近的,而后天習性不同,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大了。大家想想看,如果一個人生活在賭博喝酒、成天嬉戲的環境之中他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如果一個人生活在良師益友共同上進的環境中他又會成為怎樣的人?孔子認為,人在剛出生時,本性是很相近的,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所以才導致了人有不同的品質。
在《三字經》中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中提到了“性”“性善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與之相對的是荀子提出的“性惡論”,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通過學習、教化、環境等逐漸改變為“善”的。其實我覺得我還是比較認可告子所說的“人性本無善惡”人之初只是一張白紙,孟子當時以“未必狗性就是牛性,而牛性就是人性嗎?”使得告子的理論沒有了立足之地,因為那時候人和其他動物高低貴賤之分是很嚴重的,但是是否把本性和本能混淆了呢?前人先圣我們還沒有資格評論,還是各執己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