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西班牙的時候,時常碰到一些陌生人,路過我們旁邊就開始打招呼“你好,你好!”——現在不少西班牙人正學習亞洲語言,尤其是日語、漢語和韓語。
最開始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挺吃驚。后來遇到的人多了,專門學語言的同學反而變得調皮。
有一次,周末,我們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曬太陽,那會兒法國梧桐的葉子剛剛變黃,金燦燦的。周圍一切都顯得靜謐,除了不遠處幾個小孩子正在玩輪滑,特別開心。
突然,一個小孩梭一下子到了跟前,頭一仰,酷酷地和我們打招呼“你呀!”
乍一聽那么萌的中文,我都沒有反應過來,而同學反應極快,她突然用很柔和的語調,裝著懵懂的問:“何を言っていますか”(日語,你說什么?)
那個小孩以為她是日本人,于是說:“こんにちは”(日語,白天好!)
可是,這次我同學回答的是“????”(韓語,你說什么?)
這回,那小孩子真懵了,睜著一雙很萌的大眼睛,蹦出了一句“Qué te dice el idioma?”(西班牙語,你說的哪種語言?)
旁邊一位小孩湊上來,“Corea del Sur?” 這時候,圍過來的一幫小孩開始用加泰羅尼亞語討論,然后,就沒我們倆啥事了。
這是一個語言融合的故事,為什么他們學的日語、韓語和普通話呢?其實這跟亞洲這幾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關系。比如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中心就有三星的大幅廣告;日本的電子、機械產品更是已經司空見慣。所以為了促進交流,語言的相通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特征。
1.語言往往是與特定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相聯系。
現在為什么使用英語的人數是最多的?這是因為英國是曾經的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國”——它在許多英聯邦的成員國推廣英語,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西班牙語的擴張也是如此,在英國開拓海外殖民地之前,西班牙較早地建立了南美洲的殖民地,于是,除了巴西說葡萄牙語之外,包括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秘魯等國家基本都是說西班牙語。
作為被西班牙占領的南美國家,大量的原住民被屠殺,所以他們是不是應該仇恨西方國家?然而現實是,如果選擇出國的話,大部分南美人會選擇美國和西班牙——因為語言的暢通,導致了西班牙存在相當大比例的南美人。
2.語言交流的基礎是文化認同和理解
有一段時間,我每周都混在咖啡館;和一位美國老師Tish,幾位其他國家的人一起交流——我們的初始目的是提高英語水平。在那里,我認識了在巴塞開書吧的Peter,除了和我們在一起,他和太太每周還組織免費的法語學習班;在奔馳集團的Mercedes,她說當年面試的時候就拿自己的名字開玩笑,標榜自己就是為梅賽德斯-奔馳定制的;這讓我想起馬斯克似乎也開玩笑說他的太空計劃是因為他的名字Musk與火星Mars音相似。
Tish應該是可以作為美國中產精英的代表,在大選前一年來到西班牙旅行,被巴塞深深地迷住,所以選擇留下來并且開始學習西班牙語。可是那段時間,她時常睡不著,因為他的丈夫和孩子、父母都在美國;然而當時,我們大多數人并不能深刻理解她的焦慮。雖然我們同樣說著英語,然而我們對于美國的文化大多是停留在影視劇和短暫的旅行所見。
除此之外,如果談論到文學作品故事,尤其是古希臘、羅馬人物和現今英語世界的名人時,我的了解就顯得非常有限。而對于中國文化,他們大多僅僅聽過孔子;反而對李小龍印象深刻。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解和認同,語言交流就會顯得蒼白和枯燥——“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這樣的古板模式是無法在現實的語言世界里靈動起來的。除非你融入到文化里,去了解、去認識;當然不一定贊同。我記得有一次關于宗教還是政治的話題,最后不得不中斷,讓我對“一般宗教和政治話題是禁忌”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記憶。
3.語言的融合
我們時常把西班牙語、法語比作歐洲某地的方言,因為他們來源于拉丁語,在某些方面相似,使得歐洲人精通四五個國家語言的人大有人在。比如我的同事精通西班牙語、法語、加泰羅尼亞語和英語;另外一位精通德語、意大利語、加泰羅尼亞語和法語……當然大部分人其實還是比較固守的:我到法國旅游,他們不喜歡用英語,盡管他們或許懂得;我們團隊很多人不喜歡用西班牙語,因為他們傾向于保存加泰羅尼亞語;而我覺得加泰羅尼亞語,太小眾,甚至不愿意學習。我在大三之前使用普通話的概率也不到10%,以至于普通話測試水平不到80分,我還清楚記得說普通話時,來自北方某同學那鄙視的眼神。我也清楚記得我嘗試說英語時,有人說的話“像印度阿三的口音”。可是這些阻礙都沒能讓我放棄語言的學習。
前幾天和一位師妹聊天,我們竟然都用了普通話,盡管好幾次我都想問,“要不還是用方言?” 現在回到家里,說什么話?毫無疑問。回到家鄉,我其實已經不是完全純粹的四川話:比如說“飯”、“安”、“飛”的咬字歸音,都是川普。可是,我應當保持方言?那樣沒有辦法與用其他方言的人溝通。用普通話?我一直認為四川話是最親切的,或許是因為我從小知道的只有這一種語言而已。
4.我能否學會多種語言?
據說,漢字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文字之一。因為傳統的漢字學習,需要先從筆畫、偏旁開始,有些筆畫較多、較難的字,國人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比如我讀到詩歌時,竟然需要翻字典查讀音;而最近,讀大學的表弟也讓我給他購買一批歷史書籍寄過去,另外加一本字典。我們有時會錯誤地認為漢字好“學”,你或許聽說過一個人從漢字入門,三個月后竟然可以講一口不錯的普通話。然而僅僅是“說”,如果說懂漢語,會說會寫,那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不過,根據最近《重慶日報》的報道,“漢字慧”卻另辟蹊徑。簡單來說,它是通過解構漢字筆畫、漢字筆順、類比字母形態等方式;把漢字轉化為外國人更容易理解的形式。比如,漢字中的“亻”旁,通過旋轉角度,可以類比為英文小寫的“y”。 比如“命”字,可拆分為“亼”、“口”、“卩”,再轉換為字母“A”、“O”、“P”,最終成為AOP。“善”, 順時針旋轉90度,就變成了"Ok++K"。有沒有覺得很有趣?不過,這些都只是“術”的部分,就如我們那么多詞匯書要解決英語單詞的問題,而實際上我們無法割裂句子,如果單純的教人“機”這個字,就非常有難度,“機器(merchine)”、“投機(speculate)”、“機會(chance)”……反過來,有時候甚至難以找到對應的詞,比如我跟別人介紹黑豆、紅豆、綠豆、蕓豆、鷹嘴豆、四季豆、豇豆……Anyway,都是豆的一種(a kind of beans)……
這樣看上去,學語言真的是相當困難的!但是,你要成為語言學家嗎?不,你只是需要日常交流,所以只要方法得當+勤奮+時間,你離掌握一門語言有多遠呢?有些人擔心,哎,全民都學英語去了,忘了中國的博大精深的漢文化,于是失望透頂。而我認為,那是沒有必要的,你學習一種語言多半是因為它的實用性——要進行商務交流、編程、閱讀原版圖書.......中國的古文化,特別是詩歌,并不會消失的原因在于它的短小凝練以及帶給人們的美的意境是無法替代的。而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或許只存在于博物館和繪畫中吧,畢竟歷史的發展會淘汰掉一部分文化和語言,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如果你喜歡一種語言,要學習它,那么什么時候開始都不遲——或許你會因為一種語言的音律去學習它,或許你會因為工作、旅行要學習它,或許你只是認為它應該被傳承而去.......這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