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山學校的工作坊共創中,亞歷山大老師的兩個觀點讓我深深受益:
第一是組織的愿景使命是包含所有成員的意志在內的完整的表達。
這一條的實現,老師用了一個簡單的分組討論工具:“你為什么要這個學校?”。每一位參加工作的老師或者家長真實的表達了自己對被學校吸引的原因做了陳述,并且提出對學校發展的期待與想法。而在總結中,老師特別強調,總結的文字中需要包含所有人員的意見的真實表達。于是最后,愿景使命小組總結出“因為華德福教育,因為孩子,因為學校,因為社區與家長和其它”的五部分表達。盡管這個總結中包含了太多的內容,遠遠超出了愿景和使命的范疇,但是這個工作的價值在第二天上午的現場呈現中激發了每個個體內在的同理和共情,推動了工作坊的場域導向一個完美的共創成果。
這不同于我以往做過的任何一次愿景和使命的共創,無論是在工作的單位還是在做教練服務過程的企業愿景使命整理總結。這是真正走心的場域力量的總結和升華,透由文字的力量傳遞出所有成員共同的意志,在開放和包容的集體意志推動下,在場成員仿佛集體穿越了那個針眼,集體自然流現,產生向上(善)的結晶力量。
第二是組織的愿景使命是不斷迭代進化的。
老師說這是我們初創的愿景使命的成果,但是因為我們構成的群體在不斷的變化,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的場域環境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產出的愿景使命的成果應該每隔一段時間,比如是一年,再通過社區大會集體回顧這個愿景和使命,對他進行修訂和完善。
我想這個過程不只是愿景使命所表述內容的迭代和進化,更是一個包含組織社區在內的所有個體再次深度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同時這個過程讓每一個參加的個體不是把愿景和使命只當成掛在墻上的文字或圖片,而是內化到自己的心中,再通過個體的思考情感和意志轉化為促進組織發展的力量。
《重塑組織》第2.6章“傾聽進化宗旨”,描述了與這個異曲同工的過程。
“生命渴望一切的發生,其腳步無可阻擋。任何時候,倘若我們試圖控制生命或者妨礙其想要表達的基本需求,那都會自討苦吃…
與生命攜手,跟上它連貫的韻律,這需要我們認真地接受生命的方向。生命再走向完整,這個方向不容忽略,也不能輕視。人們對于瑣碎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目標或者自我擴張式的工作都不會保持長期的關注。太多的組織要求我們投身于空洞的工作、熱切于狹隘的愿景、致力于自私的目標、花精力于競爭的冬季……一旦我們開始回敬以厭惡,并從這些努力中撤回自己的精力,那就標志著我們對于生命和人有了一份承諾。”——瑪格麗特?惠特利&邁倫?凱爾納——羅杰斯
橙色組織以導向競爭性的“贏”的成果,讓組織的愿景和使命為競爭(打敗對手)而服務,對“贏”的追求往往超越了組織的宗旨,這便讓組織的個體脫離了組織使命宣言的指引,成為了組織的通往“贏”的路的奠基和工具。而在進化的青色范式中,回到了真正的使命和愿景來探索:我個人的使命是什么?什么是真正值得去實現的?愿景和使命不再是標語或者口號,而是真正催人奮進和和指引方向的能量,它指引了員工在經營實踐中的行為。有意思的是青色組織的實踐證明,雖然他們為愿景和使命而行動的方向偏離了競爭的方向(許多青色組織在實踐中,以愿景和使命為指引真正去義務服務于競爭對手的提升),但是他們在市場中的表現,通過市場份額和增長表現出來的業績缺遠遠超越了同行。如荷蘭提供社區護理的博組客公司,以“幫助老年病患果上自理及有意義的生活”。創始人若斯?德布洛克將被博組客革命性的運作模式事無巨細的公之于眾,邀請更多的同行學習他們。他接受所有來自競爭對手的邀請,去給他們解釋博組客的運營模式。德布洛克和另一名同事以顧問的身份深度參與了其競爭對手ZorgAccent的項目,并且不要報酬。但是,即便如此,在成立七年中,整個荷蘭有60%的社區護士和患者放棄了其它照護機構,投奔博組客。
這些強化了我對亞歷山大老師帶領愿景使命共創時的兩條原則的認知,同時也在通過我們自己幫助學校建設愿景和使命過程中的行動轉化讓這個認知不再停留在頭腦的思考層面,而是通過情感的同理轉化和行動的意志內化為我們自身的能量。我想這樣的能量便指引著我們現在正在延續的社區共創和生態建設的路程。也會在我們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生發出更大的力量,導向一個和諧共榮的健康社區生態成果。
也是在這樣的能量的指引下,我們開始推廣亞歷山大老師“IMO橫向領導力大師班”的課程,旨在通過這個課程幫助到更多的向往青色組織構建道路上的同仁們,我們一起攜手并肩,貢獻當下轉型中國中,更多的進化型的生態組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