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的封閉,每天忙得焦頭爛額,沒有時間打理公眾賬號,公眾號的粉絲也是來來去去,來了七八十個,去了十幾個,還是非常感謝各位粉絲的厚愛和包容。
終于借助端午假期有時間將最近的工作思考和總結形成文字,一方面記錄個人成長,另一方面歡迎各位粉絲批評指正。
新崗位工作了有半年時間,一直在思考,現在干的工作和以前干的工作有什么不同?給我帶來哪些不一樣的體驗和思考,先總結如下:
1.關于創造性思維與執行者思維
以前做質量工作時,更多的是一個執行者的角色在思考問題,看到的是一個個需求,一個個實現,雖然也關注功能間、系統間邏輯的自洽,但更多的還是按照產品或者系統設計者的要求理清楚思路而已。執行者角色更多關注的是風險,項目的需求是否清晰、項目進度是否正常、項目的質量是否可控,項目是否可以按時上線等等。
產品或者解決方案甚至運營等更多是在思考如何幫客戶或者用戶解決一類問題,如何無中生有一套產品或者實現商業價值。其實就是一種創造者思維在思考問題,幫助客戶、用戶、公司實現價值。創造者的思維方式關注的更多是成功。就像產品經理,在被開發、測試diss了N多次,修改了若干次,當最后依然能夠找到一個最終實現自己目標的方式或者方案實現產品的最終交付。
創造者思維方式與崗位無關,不管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只不過是研發崗位(研發、測試)等崗位更容易從本質工作的內容角度思考,慣性按照執行者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創造者思維方式往往容易被人挑戰,需要有強大的內心,需要不斷取舍、平衡各方利益實現共贏。創造者的思維方式關注的更多如何達成目標,實現成功,更接近于老板的思維方式。因而更容易在職業上獲得成功。
2.職場干電池和積極思考者
在過去的兩三年里,每天忙的天昏地暗,不知道時間長短,也不敢完全放松下來,只要一停下來各種恐懼一應襲來,什么”中年危機“,什么"猝死"等等,感覺自己就像一直干電池那樣,在工作中不斷消耗原有的儲備,卻一直得不到補充更新。害怕終有一天,電力衰竭被無情地扔進了垃圾堆。正是因為這樣的恐懼,我堅持寫作并經營公眾賬號,堅持跑步,堅持素描畫畫,堅持不斷探索新領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看起來不像一塊干電池悲哀與無奈等死。
今年春節前后,剛好有一段時間有一段空閑,每天都在失業的恐懼中掙扎著……內心的恐慌可想而知,但終有一天突然覺得,與其恐懼不如停下來想想如何解決。當我把擔心與恐懼一一列出來,并尋求找到解決方法時。我驚奇的發現大部分問題只不過是我坐在那兒想出來的問題或者困難而已,而只有極少數的幾件事情是需要我們持續思考并提高的時候,整個人瞬間豁然開朗。
你所恐懼的中年危機,可能是人生的轉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時候覺得所遇到的事情是個”死接“時,需要放慢腳步停下來,做一個思考者,把你認為的問題一一列出來,然后需求解決方案,梳理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堅持去做。
在職場中有些人注定成為時代的棄兒,當不能為社會所用而被拋棄。有的人注定不會平凡,他不但能完成自己的工作,還能輸出價值影響別人,甚至為別人創造就業崗位。而這之間的差距無非是你對待生活、工作一個積極的態度。
如果我們面對每一天的工作,不是想著差不多就這樣了,交差了事吧,而是我能從中學到什么,我怎樣把它做得更好。那么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就能夠挖掘出一個屬于自己的資源池。公司可能倒閉,部門可能解散,但在工作中練就的能力和積累的資源絕不會隨之煙消云散。
3.打怪升級&&工匠精神
今年年初一個朋友所負責的業務被調整合并到另外一個團隊,合并后地位略顯尷尬。在很早以前其實也和他聊過。當時也探討后期合并的問題,建議他專注于一塊或者開拓新業務。當時覺得他負責業務已經幫他在崗位升級、公司內外部影響力提升上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但如果繼續做無非在深度上做的更專業些,但很難在講故事了,但他說他是一個工程師,想把所作的事情做的更專業,更好用。
現在仔細想想覺得可能有些問題,從技術人員的角度,這么有任何問題,技術人員的使命就是專業專注。但從管理者(商業)的角度來看,可能就有問題,任何事物或者商品都有自己的生存周期或者價值周期,當一個事物或者商品實現自己的價值或者使命時,還固守原有的思維方式或者邏輯有問題的。
以上是零零散散的記錄最近的思考和收獲,希望對大家有啟發和幫助。也期待大家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