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樓柒柒
今天早上照常去培訓機構上課,進去的時候就感覺氣氛不太對,其他教室的老師和學生對著我們教室指指點點,不知道在說什么,感覺很奇怪,由于大家都不熟,所以沒有多問。進教室后,原本調皮搗蛋的幾個孩子,也安安靜靜的坐著,沒有了平常的嬉笑聲。
心中的疑惑更深,但是上課時間到了,所以沒有多問,趕緊拿起書本開始講課,可轉眼間的一幕就打破了我心中的疑惑。我們教室挨著走廊的玻璃破了,旁邊很近的距離放著一張課桌,看課桌和玻璃破損的位置,很明顯,肯定是學生打鬧的時候推搡課桌,桌角砸破了玻璃,而事故發生在我們教室,所以“肇事者”肯定是我們班的學生。
之后我問他們玻璃是誰打破的,他們都支支吾吾的,一個個跟霜打的茄子一樣,蔫蔫兒的,絲毫沒有往日的生機。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很明白和理解他們此刻的行為和思想斗爭,沒有參與其中的孩子,肯定在暗自慶幸“幸虧不是我”,不然回家不好和爸爸媽媽交代;而打破玻璃的孩子,心里肯定很焦慮“哎呀,怎么辦啊,回去怎么和爸媽說,肯定又要挨一頓狠狠的罵了,或者挨一頓打,怎么辦啊,怎么辦啊”。此刻的他們肯定沒心情好好上課,我只能安慰他們說,不管是誰,以后玩的時候小心一點,在室內玩耍的時候,動作不要太激烈,現在好好聽課,下課了再解決其他事情。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小時候的事。
有次吃飯,沒拿穩,把碗摔破了,結果就引來了一場小范圍的家庭風暴。當碗摔破的那一刻,我很緊張,因為很清楚的知道,又要挨罵了,條件反射的去看爸媽,果不其然,看到爸媽臉上立刻就陰云密布,之后就對我這次的摔碗事件展開了批評教育,先是罵我為什么那么不小心,后來說我做事總是這樣毛毛躁躁,什么事都干不好。我聽得一驚一顫,嚇得不敢出聲,覺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也暗自懊惱悔恨自己的不小心。
而生活中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大多數孩子所遭遇的情況也和我不盡相同,每次犯錯,總會招來爸媽的罵聲,嚴重的還會招來皮肉之苦。父母或許認為,孩子犯了錯,不“嚴懲”,就引起不了孩子的重視,下次甚至下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打罵孩子也就是傳統的“棍棒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能讓孩子知錯就改。
但其實按我自身的經歷來說,這是最糟糕不過的一種教育方式了,而且深深的殘害了我的自信心。
因為從小到大,我每次犯這樣類似的錯誤都會被父母以這種教育方式嚴懲以待,剛開始的時候,我會很小心的讓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到后來我慢慢發現我心里上的一些變化,每一次不小心犯錯,我都會非常害怕,害怕被父母知道,害怕挨罵、挨打。
久而久之,我做事是更加小心謹慎了,但這種小心謹慎不是從自己的思維里釋放出的天性,而是受外界環境所迫建立起的,是由于我懼怕爸媽的打罵引起的。這種不是自身的東西往往會和自身習性產生很嚴重的排斥反應。
我越是干什么事都緊張兮兮的小心謹慎,就越是什么都做不好,做不好就導致我挨更多的打罵,我害怕發生的事情發生的越多,就會導致我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和爸媽說的一樣,什么事都干不好。
而有了這種思想,我之后干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腳,甚至把自己包裹在這個消極心態圈內,心里就會想,既然做不好,那不做是不是就不會挨罵,這導致我的性格越來越懦弱,怕做任何事,怕做不好挨打挨罵。
就這樣一步一步喪失了對自己的自信心。而這一切看起來,似乎是一個無限循環的消極閉合圈,長此以往,我的性格就越來越懦弱。
而為了打破這個消極怪圈,需要很長時間積極性思想和行為的澆灌,慶幸的是我天生性格外向,也善于自我反思和救贖,長大后通過學習和積極樂觀的朋友交往,逐漸打破了這個怪圈,但是還是有些后遺癥,直到現在,我一旦犯錯就會很緊張和不安,而有些孩子可能會沒我這樣幸運,他們一直被困在這個怪圈內無法自拔,在長大之后嚴重影響到了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因為他們在這個怪圈內失去了自信。
在我周圍,幾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錯后,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大抵都是棍棒式教育,而這種教育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和我所遭遇到的大相徑庭,基本上都會導致孩子越來越缺乏甚至喪失自信。
想來因為今天的玻璃事件,所帶來的結果也和我曾經所遭遇的家庭風暴一樣。
問題是,遇到這樣類似的事情,有沒有更好的教育方式,既教育了“熊孩子”,又不讓他們的身心健康受損?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十來歲的男生,在和同伴玩耍的時候,不小心將一輛車的車窗砸破,晚上回家,母親覺得孩子行為很反常就問他發生了什么事,面對媽媽的盤問,承受不住內心的恐慌,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媽媽。
這位媽媽卻沒有責罵,只是帶著孩子很快的找到了車主,去到車主家,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誠懇的跟車主道歉,并償還車主的損失,而且告訴自己的孩子,這是你自己犯的錯,就要承擔錯誤所帶來的后果,這是你第一次犯這樣大的錯,并且沒有能力償還,我幫你償還,以后要是再犯這樣的錯,就要自己去承擔和償還。
很多人覺得,這位媽媽很傻,那輛車的損失不少,把孩子教育一頓,讓他不要再去砸別人的車不就好了,犯得著這樣吃力不討好嗎?
而在我看來,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讓這個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里受益無窮。
首先,她教會了孩子要學會承擔,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他會比別人更加有勇氣去面對所發生的任何事情;
其次,她讓孩子擺脫了犯錯后的恐慌,并且很好的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不受創傷;
再者,沒有打罵就扼制了這種錯誤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因為當孩子更加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要承擔的后果時,就會從自身意識出發,提醒自己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從長遠來看這種說教式教育方式的受益性是無窮的,而相對而言,棍棒式教育的傷害性也是無窮的。
同樣是一塊玻璃,同樣是一個年少的孩子,家長不同的教育方式卻會讓他們同因一塊玻璃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當家長們在遇到類似這樣的事情時也不妨這樣想,既然玻璃已經破了,橫豎都要承擔賠償玻璃的后果,那為什么不選擇一種更加理性的,既能教育了孩子,又不傷害到他們身心健康的一種教育方式來教育他們呢?
其實,又有哪個“熊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犯過錯?
而我們不也都是從錯誤和不斷改正錯誤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嗎?
別讓一塊玻璃,毀掉孩子的自信。而一塊玻璃的價值,哪能抵得上孩子一生的性格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