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工人”的梗可謂是火遍全網,相關的表情包和語錄層出不窮。
或戲謔,或勵志,或解構經典名言,一時間,曾經被竊格瓦拉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逗笑的網友們,紛紛開始自嘲,并每天元氣滿滿地互道一句“早安,打工人。”
但這些在社交網絡上自稱打工人的沖浪 er 們,真的是打工人嗎?
01 ?為什么把“打工”掛在嘴邊?
我還在讀大二的時候,為了攢錢去聽周董的演唱會,于是決定假期去打一份寒假工,室友聽了很是不解,說:“你為啥要用‘打工’這個字眼而不是做兼職呢?”
因為…因為這是我成長環境中的高頻詞匯啊:
不好好學習以后就去廣東打工。
暑假我準備去電子廠打工掙錢。
我在制衣廠打了 20 多年工……
在身邊人頻繁提及“打工”這個詞的語境里,說“實習”或“兼職”反而顯得另類。
盡管并沒有親身經歷過流水線的生活,但從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以及經歷過的人的描述中,對那樣的生活也略知一二。
并且不難發現,其實對于一周無休、忙著趕工期或趕貨,沒有選擇權的人們來說,是壓根沒有精力也沒有意愿在網上發聲的。
互聯網創業者@姜十一?在 TEDx 演講的時候提到,他曾經在工廠臥底三個月,觀察到藍領最常用的軟件是?wifi 萬能鑰匙、QQ還有影音視頻類的軟件。
你看,這里面是沒有微博、B 站、知乎或者豆瓣的。
所以說其實在網上自嘲是“打工人”或者時時能在網上沖浪,隨時了解熱梗新梗,并且在互聯網上擁有話語權的人,其實許多并非真的是打工人。
02 為什么自嘲打工人?
話說回來,大家之所以用打工來自嘲,其實也是因為知道那種境況的艱辛。
并且如今打工的含義變得越來越寬泛,可以說除了老板之外的人,不管是哪行哪業,薪資高低與否,都算是打工仔。
另一方面,如今的白領與工人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相通的。早在前幾年,就有人感慨道,如今辦公室里做著 ppt 的那些人其實和當年踩縫紉機的女工們沒有本質的區別。
大概都一樣的辛苦,并且都存在著一定的機械性吧。
而且以前工友們之間的差距可能并不大,而如今,同坐在一個辦公室的同事,有的可能是拆遷戶,每天開著奔馳上下班,不用付房租,每月的工資都用來娛樂或者社交。
而大多數人,可能擠著地鐵公交高峰,并且擔心上班遲到扣錢或者沒有全勤獎,每月工資用來付房租或者貼補原生家庭,有的背著房貸。
在這種重壓的情況下,對于階層躍升的無望,以及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迷茫感,自然需要一個情緒的出口,而“打工人”的梗正好契合了這樣一種需要。
03 為什么火的不是“社畜”?
這兩年,尤其是當 18 年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熱播的時候,“社畜”一詞也經常被上班族們用來進行自我調侃。
這個詞指的是在公司很順從地工作,被公司當作牲畜一樣壓榨的員工。
但吊詭的是,“社畜”并沒有像“打工人”這個梗一樣,在網上形成一種燎原之勢,在最近的百度搜索指數中,“打工人”也是“社畜”的數十倍之多。
為什么同樣是上班族的自嘲,社畜這個梗的影響力卻沒那么大呢。
首先,從字面意思來看,兩者的物種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牲畜,一個是人,想必大家還是更愿意當人吧。
另一方面,兩者所涵蓋的意義是有區別的,社畜帶著一絲對被壓榨的無聲反抗和哀怨,而打工人則貌似消解了大家之間的差距(你我皆是打工人),更具一絲輕松和向上的意味。
也難怪會有那么多關于打工人的段子和表情包了。
寫在最后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中椅子樂團唱了一首閩南語的歌,叫做《惦惦的夢》,主要講述了吉他手仲穎的爸爸默默做工,默默打拼,并用勤勞和愛呵護起整個家的故事。
里面有一句歌詞——“每個人各自的東西自己承擔,無法與他人交換。”
或許大家自嘲歸自嘲,但在生活中,卻帶著和這首歌所傳達的相同的能量——溫和、踏實和堅韌,并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