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初夏季節,我站在陽臺上,天氣晴朗陽光照耀。我想說,每早晨,都是新的。不是嗎,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刻你都可以重新開始!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一切都好∨好啊!
這的確是我腦子里面自然流出來的文字。當我把它們寫下來時,仔細品讀,我才發現這些話都似曾相識,原來這些文字都有出處:
“每早晨,都是新的” 這話原來出自《圣經》,千百年來這句話也出現在無數的文章中、無數人的口中;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原來是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詩句,作為70年代生人,普希金的詩我們都背誦過好幾篇吧,這些詩句都印到腦子里去了;
“陽光正好,微風不燥” 在[必應]里一搜,竟然還有現代小說、文章以此命名的;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當然更是中國名句啦!
你發現沒有,我上面第一段話,原來都有出處,而且,這些文字表達的意思都很接近,“ 神湊” 在一起準確地表達了一個初夏的早晨我站在陽臺上的心境。
想想真是贊嘆不已!我們人類的思想,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經過歷代傳承和廣泛傳播,無論是跨越千年的古人和現代人,還是在地球那端的西人和這頭的東方人,總有些思想會有不謀而合的契合,就好似中國木結構家具的榫和卯,一個詞、一段話,在某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正好滿足某一個心靈的需要,或者說,成為那一個心靈想要表達的情緒,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 “共鳴”!
我們都愛讀書,為什么呢?那是因為當你讀書的時候,作者的思想和你的思想產生了共鳴、碰撞、融合,這種感覺,是讀書人心神向往的,否則為什么會說 “書中自有顏如玉” 呢。
閱讀一本書,可能在讀的當下,某些文字片斷立時就觸動你的心弦,剎那間就淚眼模糊,像某個人戳中了你的淚腺;又或者,你只是讀過了那些文字,你以為那些文字就那么一頁一頁的翻過去了沒了影兒,可是,那些正滿足你張開的細胞的文字就進入了你的思想世界,先雪藏了,到了對的時候,它們就完全自然流露了!就象我站在陽臺上,滿眼的陽光、青草,微風吹在臉上,一掃整晚陰郁的心情,那些文字就象我的呼吸一樣自然地從我身體里冒出來了,“好(第四聲)文”的我又馬上把它記錄下來,這種愉悅的心情,是每一個愛寫作的人幸福指數最高的時刻。
文字是用來等待共鳴的,就象音符和琴弦。音符在琴譜上就只是記號而已,而琴弦呢,沒人撥動它始終發不出聲音,只有那識得琴譜又懂得撫琴的人,才能奏出美妙的仙音來,這仙音,就是寫譜的人和彈奏之人的 “共鳴” 。我又想到一個詞,“知音”,對了,所有的文字,都在等待“知音”! 愿我們每一個“寫作匠” 留在 《簡書》上的文字都有知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