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記載一個朝代滅亡時,都會加上這么句話,叫“天命已盡”,一般人要么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來解釋,要么認為是統治者腐敗無能的結果,或者是社會動蕩,外族入侵。其實對于明王朝的覆滅還有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隱秘原因。那就是氣候因素和明帝國面臨的金融危機一手葬送了大明王朝!
首先來說氣候原因吧!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根據史書記載,畫了一條氣候曲線,這條曲線與西方人根據格陵蘭冰川冰塊測得的1700年氣溫變化曲線相比,幾乎是相平行。竺氏根據這條曲線來推測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與氣候的關系,得出的結論,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與氣候變化曲線相吻合。也就是說,三國到六朝時代有過長期的低溫,隋朝開始回暖,唐代是一段高溫期,到五代開始又漸漸寒冷,南宋有過驟寒,中間短暫回暖。到元明平均氣溫還是偏于寒冷歷史上氣候變化與中原政權王朝不穩、遷移或是更迭有直接聯系!氣候變化是北方游牧民族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時候王朝覆滅,表面上看是人為原因,但仔細考察,還真是氣候決定的結果。大概在明朝中后期,氣溫非常低。從1626年開始,天災都扎堆兒出現了,華北大旱,江南下冰雹,沿海地區大暴雨。這些反常的天氣導致莊稼沒收成,老百姓鬧饑荒,社會能不亂嗎?而且,因為冰冷干旱,降水線南移,北方的草原也退化了。在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只好南下搶東西,努爾哈赤就是因為家里沒了余糧,才一路從東北打到北京的。所以,要了大明王朝命的,不就是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降溫嗎?
再來說第二個讓大明王朝喪命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機”。 上文提到過由于天災農業收入下滑,那時候沒有保險理賠,農民收不著糧食只有死路一條,李自成就是因為遭災殺了債主造反的。明朝軍隊本來有機會消滅李自成。李自成被打到身邊只剩下十幾個人了,但就是因為連年大旱出現大量災民,李自成重新招募到百萬大軍,最終反敗為勝。從明朝政府來看,沒有金融市場,讓政府根本沒能力應對天災和打仗帶來的財政赤字。比如說,崇禎的時候沒錢打仗了,財政赤字有多大呢,其實只占明朝政府當年收入的1%,今天看起來微不足道,但當時沒有金融市場,政府就沒法發行國債來籌錢。如果征稅,農民更苦,會讓更多農民加入起義軍。要是克扣軍餉,又會讓軍隊倒戈。明王朝因為沒有金融避險工具,缺乏應對氣候災害帶來的挑戰,最后就被這根稻草給活活壓死了。
歷史就是這樣,不斷重復著同樣的故事。農作物減產,窮人吃不起飯,國家財政赤字無法宏觀干預經濟,也沒有期貨,保險一系列的金融避險措施,最后就成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揭桿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