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至
你說我們為什么會越來越在乎圣誕節
圣誕節原來是一個這么隆重的節日。這是我來烏魯木齊之后才知道的,與其說是烏魯木齊,倒不如說是大地方。以前生活在荒無人煙的地方,自然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這么多的節日,這種說法是夸張的,但是我覺得不足為過。像以前,在沒有上大學之前,我想我待的地方真的是小地方,各種水平都不能與大城市相比,但是那時候我們也過節,我們過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冬至、臘八節等等,倒也覺得和大城市里相比我們的節日已經很豐富了,而且相比于大城市,在小地方這些節日更有意思些。
端午節,大城市里的人雖然能辦個大型的節日慶祝活動,買來各種口味不同的粽子一飽口福,很多人忙于工作好不容易放假自然要休息,沒時間去注意節日該怎么過,大多都是聚個餐,越簡單約好。但是我覺得在小地方更有味。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首先家里會提前買好粽葉提前泡著,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以前我奶奶在的時候還會做香囊給我們幾個小孩,里面包上香料,很怡人的氣味。奶奶向來手巧,香囊的形狀也很別致,每次做出來都被我們幾個小孩爭來爭去,都說自己的最好看。我懷念那個時候,日子好像很滿。現在日子變得匆匆忙忙,大家都在追求簡單,越簡單約好,繁瑣的節日習慣逐漸消失,甚至遺失,不再被人記起。
這個星期,冬至和圣誕節相遇。我收到家人發來的短信:“冬至快樂!吃餃子了沒有?冬至大過年,又長一歲啦!”,我也收到朋友發來的祝福:“平安夜快樂!圣誕節快樂!”還記得剛來大城市,到冬天了,我發現人們重視的節日好像只有一個“圣誕節”。為什么這樣說呢,是這樣的,在學校最少不了的就是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了,而要搞好一個活動往往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大概是十月份,學校就有社團組織等開始籌劃圣誕節的活動了。他們提前兩個月開始做宣傳,醞釀活動材料和所需要的各種物資。近幾天就看到他們活動出爐了。但是對于同在一個星期的傳統節日冬至,就顯得冬至這個節日冷清了些。冬至雖然只是一個節氣,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當做一個節日。由于歷法原因,人們最初過冬至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周代就有了祭祀活動,古代皇帝還會在這天舉行祭天典禮,官府則會舉行“賀冬”儀式。而且冬至是先民在觀察天時方面的一個最早發現。由于冬至白晝達到極短值、晝夜溫差大,人們以此為依據,進而確立了春秋分。并且很多農事方面的諺語由此而來。過去人們對于冬至是非常重視的,但是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各方面的因素影響之下,冬至等各種傳統節日漸漸被淡化,很多傳統節日都被忘卻了。但是,一些西方的節日卻被我們越來越重視。比如圣誕節,所到之處幾乎都可以看到裝飾點綴得各種豐盛的圣誕樹,人們到處都在買蘋果,送平安。圣誕節的祝福短信也隨之不斷。
當然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有全球化格局下不同文明、文化間必然的碰撞和融合,也有現代化進程中人類普遍遭遇的心理變遷。但是自己的傳統節日遭遇冷落,還是令人唏噓不已。
今天,和一個朋友散步她跟我說:“看著別人收到了好多蘋果,而我一個也沒收到。”我忽然想到,我們重視節日大概是我們想要知道自己其實是被別人所在意的。節日的時候哪怕收到一個短信你也會開心,就算沒有禮物就算沒有相聚,可你知道你還能夠被別人想起來,那么你的心理是得到滿足的。之前收到一個關于“你怎么看中國人過圣誕節”這樣一個話題的回復,他說”無非是多了一個可以和所愛之人在一起的節日“,想想說得不無道理。蔡康永說過,他不喜歡節日,因為他不喜歡別人來規定哪天他就該過得特別快樂,哪天就得過得平平淡淡或是特別難過。這是一句很任性的話。而作為一個凡人,我們還是特別在乎節日的,節日的意義在于它給了我們合適的理由和假期去放松去揮霍去享受。節日好像是一個放大鏡,節日里收到的祝福越多,歡樂就被放大,而在節日里沒有得到所期望的重視和在乎,我們內心深處潛伏的脆弱也會被放大。你不覺得平常我們一個人也是好好的,可是到了節日就好像顯得特別矯情,我們會因一點點傷害而變得格外落寞。
所以,你覺得我們過的還是節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