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一部國產電影在國內上映,上映首日,全國排片率只有1.2%
11月25日,在第5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導演文晏憑借該片,獲得最佳導演獎。
這部電影名叫——《嘉年華》
讓我開始關注這部電影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它曾經進入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提名名單;也不是因為,它提名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三項重要大獎。
而是因為,在它的上映前夕,被各大媒體拿來與一部經典的韓國電影作對比,這部韓國電影名叫《熔爐》。
而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關于《熔爐》這部電影的故事,我相信,不論你是影迷與否,都會略有耳聞。特別是最近,曝光了一系列幼兒園的虐童和性侵事件后,這部6年前的電影,又重新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
這部豆瓣評分9.2的電影有多好?我只能說見仁見智,但它的現實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它對于韓國的法律和社會影響之大,以至于今日,在國內發生了類似事件后,它的名字,還是被媒體和民眾一次又一次地提及。
相信,它對于我們,已經不僅僅是一部好電影那么簡單。甚至,它已經成為了,我們面對類似事件,一種最光明,最美好的夙愿。
那么說回來,這部《嘉年華》是否擁有與《熔爐》相同的魔力呢?這部國產電影是否能滿足觀眾對于惡劣行為的訴求呢?
在我看來,其實并沒有什么可比性。
從導演的角度出發,文晏老師也并沒有想拍出一部“改變國家”的電影,但是問題確實擺在那里了,導演用自己的作品作出了行動,表達了自己的勇氣,接下來,就看國家的了。
下面,從影片故事的角度來聊聊。
個人覺得,兩部電影沒有可比性,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于故事。
雖然,兩個故事的起因,都源于一起惡劣事件,但是,在《熔爐》里,加害者主要聚焦在學校的工作人員身上;而《嘉年華》里的傷害,則來自于牽扯到這個事件中,社會的方方面面。
應今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血觀音》的導演,楊雅喆老師的一句話——
沒有人是局外人。
在《熔爐》里,故事的敘述,都圍繞著這起事件的開端、發展和結尾。甚至在戲中,存在著大量的、直白的對被害者的施暴過程。部分的鏡頭,已經用上了拍驚悚片的拍法,相信看過的觀眾,都能體會到那種觀影過程中的煎熬。
在《嘉年華》里,故事的推進并不是依靠事件本身,而是那一個個牽扯到故事中的弱勢群體,尤其是那些作為弱者的女性形象。
它,是關于社會底層人民的群像劇。
而對于影片里幾乎所有的暴力事件,都通過了電影的剪輯和空鏡頭一一省略掉,表現尤為克制。但是精神上的傷害貫穿始終,觀影過程極其地不安。
在結尾的段落,《熔爐》用了一個極其煽情的開放式結局,把故事推到了最高潮。個人認為,就是因為這個戛然而止的悲劇結局,才引起了無數觀眾的共鳴,大大擴張了影片的影響力。
而《嘉年華》,呵呵……非常偉光正的中國式結局,感興趣的歡迎到影院里一看究竟。
雖然,《嘉年華》這部電影獲得了最佳導演獎,但是,我覺得它的缺點還是蠻明顯的。
故事過于群像導致許多人物只流于表面;某些重要人物的突然消失導致情感的缺失;某些角色過于敏感不能展開,導致結局來得莫名其妙。
Anyway ,它還是一部值得你進電影院的作品。
這不是一部最好的電影,卻是一部我們最需要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