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江西撫州臨川縣人。
? ? 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中,江西人占了一席之地,晏殊、歐陽修、曾鞏都是江西人,奈何當時有地域的歧視,北方士大夫對南方人總有偏見,歷朝歷代猶是如此;
? ? ?仁宗慶歷二年,安石22歲,第四名進士及第,其實按成績應該是狀元的,但是仁宗看卷子時發現四個字:孺子其朋,出自典故:周公對成王說,你還小,以后要和朝中的大臣像朋友一樣融洽相處才行。或許是因為即位前幾年太后劉娥掌權的緣故,仁宗非常生氣,一劃就成了第四名;雖然狀元頭銜丟了,但王安石毫不在意,從未和人談及此事,在他心里,登科考試只是工具,考上當官了,才有可能施展抱負。
? ? 安石歷任南方各州縣,從揚州、鄞縣、舒州、常州到江寧;青年王安石在鄞縣(寧波的一個縣城)為官時,把一個偏遠漁村治理的非常富庶;任舒州通判時,時年三十的王安石風塵仆仆,從淮南赴蘇州,深入鄉村,度量河道長短,畫出水系現狀,開通河道:至和塘,就是后來福澤蘇州數百年的水上要道婁江;
? ? ? 做官不忘學問。皇祐三年(1051),王安石就任舒州通判,其弟平甫同來。之后,安石寫給其弟平甫這首次韻七律詩。
到舒州次韻答平甫
夜別江船曉解驂,秋城氣象亦潭潭。
山從樹外青爭出,水向沙邊綠半涵。
行問嗇夫多不記,坐論公瑾少能談。
只愁地僻無賓客,舊學從誰得指南?
短短小詩,卻有多處引經據典:潭潭:深邃的樣子。韓愈《符(愈之子)讀書指南》:“潭潭府中居。”? ?指南: 漢人張衡《東都賦》:“幸見指南于吾子。”
???? 在任期間,朝廷多次召喚入京,職位都不錯,這是很多地方官做夢都想的事情,但王安石都拒絕了,理由大致有兩點: 家里人多,加上汴京消費高,開銷甚大;? 因為王安石是長子,他父親在他十幾歲過世,長兄如父,他要扛起一大家子。
其次是京師朝廷的氛圍。王安石在任地方官期間,曾上萬言書致宋仁宗,主要是抨擊朝廷的人才少,庸才多,并且闡述了很多在其后變法的主張。
? ? 當時的國家問題頗多,最主要的是機構冗雜,國庫空虛,百姓朝不保夕,中央和百姓都沒錢,日子都過的不好,為什么會這樣呢? 制度和政策不合時宜,急需變法,但是宋仁宗憂柔寡斷,且身邊不少小人,無法大刀闊斧; 大臣們呢,要么反對變法,要么坐而論道,空談誤國,雖然有過范沖淹短短一年的改革,阻力太大,過早夭折。
? ? 王安石在基層干了25年,在47歲的時候,宋神宗即位,召王安石入京擔任御史。隨后擔任副宰相,宰相。這對歷史上最佳君臣拍檔,亦師亦友,開啟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變法,因為發生在熙寧元年,所以也叫熙寧變法。
? ? 說起王安石的前半生,得先說說他的父母。
? 王安石是長子,他父親叫王益,是個很踏實為民的地方小官,母親吳氏,是個很賢淑的人。他們家一門上下七進士(父親,兒子,兄弟,族兄弟),王安石經常跟著父親去上任的地方,王益死于最后一任的江寧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后來,王安石罷相后,一直都是住在江寧直到66歲故去。
? ? 近代的文史大師梁啟超,認為王安石是孔子后第二人,評價頗高,其實梁啟超的四子女也非常出息,可見父母對子女影響有多大。
? 王安石不修邊幅,不貪戀女色,酷愛讀書,至真至誠,生活簡樸,最難得的是: 始終如一,在基層如此,當宰相也是如此,王安石變法影響千年,八年時間推出十來個法,其中以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貢舉法等比較為人熟知。
? 易中天寫過王安石,康震在百家講壇上講過王安石,梁啟超也寫過王安石傳,褒貶不一,我覺得,王安石其人,人品德行,詩詞文章,都堪稱一流,即使反對變法的人,對他這方面的評價頗高,他格局非常大,想法很超前,腦袋里裝的全是是書,心里裝的只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