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夕
辭舊迎新之際,我給自己畫了一個大大的餅,那個餅相當于王健林的一個小目標。聽我這么說,大家肯定會在心里偷偷說:你真是想得美哎!
不好意思,即使冒著被笑話的風險。
我還是想說:是啊,我就是想得美啊!
不如先講個故事。
他貴為一國唯一的王子,出生就即被自己的母親刺穿雙足,命令牧羊人將其丟到荒山野嶺。善良的牧羊人于心不忍,偷偷的把他轉送給另一國的牧羊人。另一個牧羊人又將他轉送給自己國家沒有兒子的國王做養子,他在養父母國王和王后的悉心照料下順利長大成人,他毅然離開了養父母的國度。在一個三岔路口,他與人發生爭執,激情之下殺死了幾個人。他到了另一個國度,聰明的他破解了一個致人于死地的妖人的迷語,救百姓于水火。他被擁戴為新的國王,并取原來的王后為妻,與她生兒育女。
他殺死的是他的親生父親,他娶的是他的親生母親。
他的悲劇源于殺父娶母的神諭。母親要將他置于死地,他要離開養父母的國家,皆是為了避免神諭的實現,可越是想避免越是導致了神諭的實現。
他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王。
呀!這個故事不好,換一個。
他也是個國王,擅長雕塑。世間的女子他一個都看不上,于是他自己用象牙精雕細刻塑造出了一位美麗的女子。他深深的愛上了她,給她取名,給她穿衣服,擁抱親吻她。他多么期望她能成為她的妻子,但她只是一尊雕像。?
他到神殿求助于女神,女神被她的真誠打動,決定幫助他。
他回到家后,目不轉睛的看著雕像。在他的凝視下,雕像在發生變化,臉上有了血色,眼睛有了光芒,嘴唇啟動有了微笑……慢慢的,那雕像變成了一個鮮活真實的女人。
她成了他的妻子。
他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皮格馬利翁王。
一個狗血驚竦,一個美好溫馨,兩個故事揭示了同一種現象:預言的自我實現。
?童話都是騙人的,神話還能信嗎?
神話是不可信的,但神話揭示的現象卻是可信的。預言確實能自我實現。
預言為何能實現?
預言的實現并非某種神密力量在起作用,而在于預言作為一種對未來的預期,會作用于人們的心理,引發人們一定的行動,從而促使預言的實現。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默頓在他的《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中提出了自我實現預言理論認為:一個其實是錯誤的預言,當它被宣稱為正確時,可以影響人們的判斷,或者出于擔心害怕、不明真相,人們的行為會促使原本錯誤的預言變成“正確”的。
俄狄浦斯王的母親及他自己堅信神諭是正確的,為了避免神諭的實現而采取種種措施,卻恰恰促使神諭的實現。如果俄狄浦斯王的母親及他自己都不相信神諭,并不采取措施,那么神諭也就不可能實現了。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在一所小學通過實驗驗證了預言的自我實現。他隨意列出一批學生的名單,示意學校的校長和相關老師名單上的學生是“最有發展前途者”。幾個月之后,羅森塔爾對所有學生測試,發現凡是名單上的學生都取得較大的進步,而且性格開朗活潑,樂觀自信,積極上進,求知欲強。
名單上學生們異乎尋常的的進步,得益于羅森塔爾良好的“權威性謊言”。正是謊言使老師們對名單上的學生們抱有更好的期待,老師們的期待又通過自己的情感及言行傳遞給學生們。學生們因此信心倍增,行動更為自覺,進步顯著。
?俞敏洪與馬云,兩個都是牛人,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個人都學外語的,都是高考考了三年,第三年他們都考上了。無論是大學的經歷還是今天兩人到達事業的頂峰,馬云都更勝一疇。
俞敏洪自認為,他們的不同不是能力的不同,而是兩人的預期不同而造成的。僅以大學經歷為例,讀大學期間俞敏洪除了讀書啥事沒做,不是不想做,而是他認為他做了也是失敗,反而丟了面子。正是失敗的預期,使他什么都不做而空留遺憾。
馬云只考上遠遜于北大的杭州師范學院,外在形象來也比不上俞敏洪。但他良好預期使他在大學實現了他一進大學就訂下的目標:從專科變成本科,要成為校學生會主席,跟學校的美女校花談一場戀愛。
你期待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心想事成”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祝福,而有著合理的心理學依據:想得美,就能得到美。
你有和諧福、敬業福、愛國福、富強福、友善福嗎?
我都有了,在我的餅里。不如,你也趕緊去畫一個吧。
哦,等等。先收下我的祝福吧!
2017,雞祥如意!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