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讀書,是書上說什么就是什么,以至于看到讀書而不盡信書,好的書也有不足錯誤的地方很是疑惑。后來,經(jīng)歷一些人和事后,一下子就明白了有些書不足和錯在哪,心卻有些不滿,為什么要會有不足錯的,又經(jīng)歷了一些事,明白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智者千慮,終有一失,書本是智慧的載體,當(dāng)然也會有不足的地方,且有些事確實不好說清楚。比如,書本教我們要善良助人,同時也教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即好心的農(nóng)夫救了凍僵的蛇后被咬死),讓我們知道助人也是幫助好人而不是壞人,可我們怎么區(qū)分好人和壞人呢,現(xiàn)實中彭宇扶老人被訛事件讓人明白,陌生人都可能是壞人。書本的作者早就知道會有人因善良助人而受傷害,可該怎么寫呢,為最大限度避免損失而寫不要善良幫助他人嗎。于是,善良助人還是要有的,同時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就成為了折中做法。
善良有善良的代價(做了事反而吃力不討好)和收益(自己身心愉悅更加正能量且能收到好習(xí)慣人脈事業(yè)),不善良有不善良的代價(變得麻木和失去一些精氣神)和收益(少了很多麻煩,多了時間精力)。
作為人很難把握住最好的分界點,能做只是好事還是要做,只是代價太高的好事就別做了。
其實把事做好就是好事,無論是工作還是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