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如何不迷茫,應該說不迷茫的年輕人很少。年輕的時候如果能早早地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及早確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自己的喜歡的領域里闖出一番天地,那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迷茫的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教育制度,我們的教育評價體系是你能考多少分,上什么樣的大學,學校的老師不教你怎么思考,他們教你的是教學大綱的知識,這是考試的考點。出了學校后你要面臨的情況要比學校復雜的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要有自己的做人原則,不被社會的亂象牽著鼻子走,否則你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很多人覺得社會上怎么這么多騙子,是社會太亂,還是你太傻太單純?沒人教你怎么做,你需要學會自己思考,讓自己迅速的成長,來面對社會的那么多不確定性,這是一件需要悟性的事。
教育的好壞是看你把所有死記硬背的知識都忘記了以后留下的東西。為什么很多年輕人連自己喜歡什么都不知道了,他們的思維已經僵化了,學校根本就不用他們自己思考,會有各種各樣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論來教育他們,很多老師只是把教師當作是一個職業,學生的心理活動他們是不關心的,大家最后只是看升學率,有誰管學生的感受。學生是弱勢群體,我們沒法反抗,除非你不上學。最后的結果是大家都變成了標準化配置的螺絲釘,他們等待有人把他們安裝到某個機器上去,而現實中需要的可能是一塊橡皮泥,或者是金剛石,又或者是一把錘子……
我們能成為什么樣的人,除了教育以外,就是你所處的家庭環境,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的三觀正確,家庭和睦,孩子的成長也不會偏太多,最好的家長是能夠關心和愛護孩子,能觀察和引導孩子,在孩子的童年時期為他敞開一扇豐富世界的大門,這需要真正的愛以及智慧,現在的很多家長自己做的就是把孩子送進學校,認為學校才是教育的地方,而忽略了家庭才是一個人走向外部世界的最關鍵的起點。人的童年時期是明確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初中階段是確立人生觀的最好階段,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開始發育,變成成年人的身體,他們的思想如果能夠跟著成熟,那就最好了,男孩女孩在這時期能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興趣和愛好,立志成為自己的專業,那高中三年的時候就是有目的的沖刺和努力,不會在高考結束時糾結該考哪個專業和學校了。把大學時期的理論課和社會上的實際相結合,多多參與社會實踐,檢驗自己是否能把專業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去,才是大學應該做的。
關于愛情,在20歲左右的年紀里,只要是正常人怎么會沒有憧憬,沒有內心的悸動,和喜歡的人一起,整個世界都是甜的,一起確立理想,大家往一處努力,往一處去,本身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所以青春是甜的,青春是我們自己的,青春也不要迷茫,我們的青春應該是心懷夢想,神采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