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中秋節后,避開喧囂的都市,我們一家人,來到京西香山的深壑野林中探古尋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香山的紅葉,牽系著無數游客的心,我們卻不以為然,避開人流如織的人群,鉆入香山南麓的荒山里,尋覓我們的最愛。曾經香火盛極一時的香山北法海禪寺,現已成了一片廢墟,人跡罕至。這里一地燦爛金黃的野菊花,卻深深揪住了我的心。
久違了,野菊花!這不就是家鄉的野菊花么?它勾起了我的鄉思,喚醒了我對家鄉的記憶!人到中年,離開故鄉,轉眼已經二十年,雖然生活在異地他鄉,而我的心,何曾有一天忘懷故鄉?
“河東吾土首山陽,夢里時時問故鄉”、“我昔京城居,思山見山少”,這是我的21世先祖、元代著名詩人柳貫的懷鄉詩句,對于后代的我,仍有同樣的深切感受。
記得孩童時,在上學之余,經常幫父母干農活做家務,做飯、除草、種田、割麥、養蠶、砍柴等等,在烈日炎炎之下,體會“粒粒皆辛苦”!在汗水澆灌的貧瘠土壤里,收割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十多歲的我,挑著數十斤柴禾,在高山深壑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前行,在父母忙碌的勞作里,我體悟到了生命的真諦——做什么事情,只有辛苦付出,才會成功!
父母辛勤的勞作,養育了我們兄妹三人。忘不了父母在家遭大火后,一窮二白東山再起;忘不了父母在“三年困難時期”,沒有被餓死而堅強活下來;忘不了父母省吃儉用,供我們兄妹仨,讀完了小學中學;更忘不了我26歲離開故鄉,只身負笈北大游學時,父母將積攢的所有積蓄3000元,全部無私地塞給了我……
我的家鄉在農村,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開滿了野菊花,不論在山坡上,還是溝壑里,抑或在溪灘邊,甚至亂石間,都有野菊花在盛開著,生長著!野菊花,可以摘了帶回家,曬干了泡水喝,清涼解毒;如果有雅興,連莖帶葉采一些,養在花盆里,放在書房或客廳中,清香撲鼻,也是不錯的點綴。
野菊花,生長不擇土地的貧瘠與肥沃,不如家養菊花的嬌嫩,卻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有土地,它就可以在那里發芽、生根、開花,將生命演繹到極致,讓花香陶冶人,讓花兒滋潤人,讓花神感染人,讓花魂鼓舞人,它是那么的平凡樸實,它卻是那么的無私高尚!
我希望能和父母一樣,做一朵家鄉的野菊花,不獨開遍家鄉的荒山野嶺,更希望能夠根植于大江南北、五洲四海,香飄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