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源是這樣,我今早發了個朋友圈,明明是我覺得很有情境,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第一眼就被打動了。
卻有人在下面評論:發春了。
畢竟不能直接發火,說你這個人怎么這么粗俗,顯得我裝逼且心胸狹隘。心想也有可能他只是跟我開玩笑,所以我就用心解釋了一下。
他回復:不是我不懂,是我根本沒去看。
微信朋友圈比空間更優越的地方就在于,點贊評論這樣的事情,除非三個人都是好友,不然根本是看不到的,所以不管你每天有多少條動態,哪怕沒有一個人點贊評論,別人都不會去說什么。比如說你沒朋友,比如看到別人的評論有趣就插一嘴,圖個開心。
我不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人了。
發篇文章別人問我,自己寫的嗎?我說是。那你給我也寫一篇好不好?起先我還會本著做人基本的謙遜和耐心問,你有沒有什么經歷或者故事,講給我聽聽,我幫你寫。
他說:沒有。就是工作不順心,上司總找我麻煩,女朋友嫌我窮,不跟我結婚,爸媽沒錢我不是富二代,覺得上天不公平。
我沒說話就拉黑了。
我覺得他可能需要個腦科醫生,而不是一個寫文章的人。
對,我也并不覺得自己會寫幾句話就比別人優越到哪里去,多看幾本書就學識淵博到哪里去,多走幾個地方就見多識廣到哪里去。
但,做人不能沒有最起碼得尊重和謙卑。適當的調侃是幽默,過度的做作就是無知。
《深夜食堂》開播了,我期待已久,看到黃磊老師扮演的餐館老板,我很放心,我想這樣一位睿智高情商又在娛樂圈摸爬滾打這么多年的演員,應該是再三斟酌才會決定出演,每一個作品都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不可置否,演的都不是很尷尬,但尬就尬在,這是原版還原了日劇。沒有比較就沒有落差。
《惡作劇之吻》是翻拍經典,還是棄劇去重溫青春,或者再看原版壓壓驚。
《一碗陽春面》這篇文章課本上有沒有我記不大清,只是看完以后著實被感動了一把,我覺得我是那個大年夜里坐在餐館吃面的觀眾,目睹這一家人以成功的姿態再回來,將艱辛娓娓道來,目睹老板和老板娘的泣不成聲。
朋友圈的動態越來越少,現在也就更文會自己轉發,點贊評論去看的就那么些人,我心里自是有數。
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勝過十個虛與委蛇的人,你是哪一個,我心里也清楚。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我想我大概交了一個假的朋友。
但是我喜歡。
我有時候很羨慕那些自信心爆棚的人,我不知道他們是真的有過人之處還是就有一股沒由來的自信,總是得意洋洋的自我贊同,容忍不了別人的一丁點指責,他的話都是真理不容指責,他的生活就是模板,不容質否。
但做朋友不管是五官還是三觀。
只要看順眼了,什么理論都是志同道合。
初中可能是我人生中最自卑的階段,來例假整個人胖起來,不懂得保養皮膚又黑。最喜歡我的人除了我身邊的女孩子們,大概就只剩下我男閨蜜了。要是突然有個人說喜歡我,就跟被蜜蜂蟄了一樣,跳脫的跑開,再也不跟他說話,把所有的男女友情都處成哥們,還短發,常年穿校服。因為開始發育,胸漸漸大起來,就駝背來縮小它的存在感。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真單純,被寫了小紙條就一個人在心里驚濤駭浪,畢業前再也沒跟他說一句話。想想自己那么的不好,他一定是跟別人打賭輸了才會這樣,只有閃躲和憎惡。
高中被初戀表白,也只當是玩笑,可是后來每天早餐的娃哈哈和時不時的小紙條,刻意的換座位和示好,讓我覺得自己可能真的是被喜歡的人。
所以戀愛了。
沒畢業就分了手。
大學參加記者團,我總是被派跟一個男生合作,他采訪我記錄,校報上每期都有我們的身影。
團里發獎的時候我上去領獎大家一起合照,我看到了那個平時和善的漂亮姑娘憎惡的眼神。
那以后她再也沒有跟我說過話。
我看書,寫作,玩電臺,練字。需要這些雕蟲小技的初衷并不是喜歡,而是我為了填補自己,我覺得自己像個有bug的軟件,沒技能的英雄,漏洞百出的方案,要靠這些東西來支撐。
所以我經不起指責。
別人看著我耳語,我都覺得肯定在說我壞話。她們都是壞人。
哪怕我經得起指責,但是我經不起嘲笑。
其實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心里,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睛里。
我媽跟我說,只身在外,做每件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但只要你心里過得去,那別人一定不會詬病你。
我聽懂了,也記下了。
一個人活的像一支隊伍,我可以忍受孤獨,忍受病痛,忍受指責,忍受辱罵,忍受嘲笑。
只要我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