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片子制造的看點不少,但是都沒有突出出來,造就了一部沒有“激情”的美國勵志片。這部影片像是一條單薄的直線,只在最后30分鐘分了個叉,開場10分鐘,就讓我們知道了劇情的走向。
又因為這部片子的主題不是很明顯,我們就暫且把它劃為“勵志片”吧,勵志片的關鍵詞“磨煉”“打擊”“威脅”,在這部片子里都沒有很充分的表現,我看到最多的就是“苦惱”。
其實,我想說,電影的真正主題應該是“改變”···
我們先來看看影片的劇本,這是個典型的美國式編劇。
影片一開場,事件發生:主人公與波波簽約失敗;主人公的處境:事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對主人公的影響:企圖改變生意上的困頓。
開場并沒有問題,既簡單的交待了故事起因,也為觀眾設下了跟進去的好奇心。從現在看,電影的主題應該是“改變”,改變主人公外在生意上的困境,甚至改變主人公內在障礙。主人公的目標,實現生意的發展。
可是,隨著電影的進程,電影給予兩個印度男孩兒的比例逐漸擴大,“勵志片”的味道開始顯現。觀眾已經不再關心主人公的生意了,更關心的是兩個印度孩子的成敗問題,雖然這兩個孩子的成敗,就是主人公生意的成敗,但是細品,味道還是差遠了。
故事的情節設計有新鮮處,但是還是落入了單薄的敘事當中···
情節一:主人公跑去印度海選,增加了電影的觀賞度,插入異域文化、異域風情,讓人眼前一亮,就像中國人吃慣了餡餅一樣,偶爾嘗一口披薩覺得也不錯。
有一個細節的設置很打動我,就是兩個印度孩子離家之前,整個村子熱鬧送行的場面,那種具有儀式感的托付、重視,是印度人對美國人的希冀與信賴,這也更加重了主人公對兩個孩子的責任感。這也為后來,主人公孤注一擲的為兩個孩子舉辦選拔,埋下了個小伏筆吧。
剩下的情節中,沒有什么可以讓人值得闡述的部分,基本上可以簡單的概括成,印度孩子的落后與闖禍;主人公生意上的節節挫敗,主人公愛情的悄然發展;最后,主人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并且和兩個孩子共同努力取得成功。
情節設置上,并沒有太大的波瀾起伏,更是掀不起來觀眾的情感變化。要不是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我可能早已關掉視頻了。(注:沉沒成本即早期的投入對現在抉擇的影響。拽個名詞,不服咬我啊···)
干巴巴的講述一條線路,真的是很無趣。這就像是看美食節目,欄目組不去介紹這碗面條的味道、做法、配料和秘方,單單的,讓觀眾盯著屏幕看主播怎么在那吃,就是那么無聊。
如果,這個故事,再加上一、兩條副線可能會更加好看一些,比如說,競爭對手、潛在破壞者......
從一開始就沒有懸念的結局···
故事的最終目標,如果是以“改變”為主題的話,主人公最后事業上獲得成功,心理上改變了對人、對事的看法(這一點其實并不太明顯),不出意外的成為,愛情、事業雙豐收的人生大贏家。
如果是“勵志”主題,兩個印度孩子最后成為職業棒球隊的選手,也算是皇天不負苦心人,美好結局。
奇奇怪怪的人物設置~~~
如果不告訴我,這個故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我一定會認為,這是個為打開亞洲市場做的“小白鼠”式電影。
只有想不到的,沒有不存在的。
現實永遠比故事更精彩~~
對于電影本身來說(我們假裝不知道“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我們來看看這些人物的設置。
主人公和兩個印度孩子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是這個故事的主要人物。如果換成一個印度孩子的話,在劇情設計上,也許可以加入更多的,孩子和主人公之間的互動(矛盾沖突、情感遞進等等)。
印度教練在電影里擔任了小丑的角色,是大部分笑料的承擔點,但總是,如這部電影的整體風格一樣,平平淡淡沒有高潮。
還有女主人公的設置,女主人公的作用來的太慢,太慢熱,慢的我都以為她在電影里就是個多余的花瓶。到了電影的后半部,女主人公才開始發揮作用,她使男主人公,意識到自己錯誤(觸發男主人公來到“光榮時刻”,也就是醍醐灌頂的一刻),并且推動整個電影感情戲(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印度孩子與男女主人公的親情)的發展,成為整個電影的轉化點。
我滿滿的吐槽皆來自于,中國大佬:張先生。整部電影,只要張先生一出現,我就開始對號入座的找,看看是現實生活中的哪位中國BOSS。反正不是我爸爸(馬云)···剩下的就是擔心,千萬不要給中國人抹黑,還好,塑造了一位內涵儒雅的中國投資人形象。
就電影本身來說,根本沒有必要設置一個中國老板的形象,不是說不需要這個角色,只是說,這個角色不必要是中國人。但是,如果是為了提升電影的噱頭,這么做也無可厚非,包括電影里出現過一次“姚明”的名字,都可以調動起中國人民的購買力。
好啦,今天就說到這吧。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END
*原創作品,轉載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