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可比廚師,寫好一份食譜,準備所有配料,上場按部就班,動動巧手,一盤好菜準時上桌。只不過,廚師面對的食材,不會說話、不能跑跳、沒有思想;教師面對的則是活生生的個體,會回嘴、能移動、有想法。說教學是所有工作類型中難度最高的,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份工作的對象是人,而且是一群人。
對一位老師來說,上課是把書本上的知識傳授出去就了事的時代已經過去,教學不只要把書本教完,更重要的是把學生教會,所以教什么、怎么教、何時教,能夠讓教學的效率提高、效果提升,更顯重要。
我們來借鏡一位高中老師的數學課片段,看他在"教"什么、怎么"教",還有什么時候"教"。
丘老師的這一堂高三數學復習課是從解題開始,他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并讓學生在一上課先解以下4道預習檢測題:
4個問題中,前3題是選擇題,第4題則是填空題。學生完成計算后,丘老師快速地用即時反饋器來收集每一位同學的答案。由于第4題沒有選項,丘老師便用挑人的方式,每次挑選一位同學起來說出他/她的計算結果,前后挑了3位,丘老師便將每一個答案標上1到3的選項號碼,并跟同學說若他們的計算結果與這3位不同,就選擇4。在每一題學生作答后,丘老師并不直接給出該題的正確答案,而是將作答統計圖貼下來,最后畫面上會留下題目和統計圖。
接下來丘老師進行該堂課內容的研討與探究活動。
經過將近30分鐘的課堂研討后,丘老師再回到前面的預習檢測題畫面,他請同學們再計算一次,并且一題一題地讓他們按下新的答案,同樣地,丘老師一一把統計圖貼下來,并與第一次作答統計圖對照。在進行第4題時,丘老師詢問是否有同學要給一個新的、和前面3個選項不一樣的計算結果,有同學給了一個新的數字,丘老師便將它標為選項4,然后請同學回答。 4道題目的兩次作答畫面如下:
一一對照每一個題目的統計圖會發現,第一次作答時同學們的選擇較為分歧,但在第二次作答時,大家的選擇集中了,都選到了正確的答案上去,每一題幾乎都只有一兩位同學做了不同的選擇。而在第4題,原先較多的同學認為選項3是正確的,但再次作答時,多數人都改選了選項4,也就是正確的答案。
丘老師的這一段教學他到底[教什么]? [怎么教]? [何時教]?
相信大家可以得到相當大的啟發,因為他不直接把書本上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拋問題讓學生解;他不用講述,而是引導學生解題和相互研討;他在發現有大量學生計算錯誤時,不急著更正他們,而是讓學生自己發現,自行修正。
此外,丘老師在轉變題型的技巧上也非常具有巧思。傳統選擇題的題干和選項都是由出題者設計,有時難免會有一兩個設計的不理想的選項,達不到誘答的效果,使得選擇題的教學效果大為減低。但丘老師將填空題這種不好聚焦討論的題型轉變為選擇題,而且選項是由學生來提供,這使得每一個選項都有代表性,代表一種錯誤的運算所產生的結果,也就是一種錯誤類型或迷思概念。在學生第一次作答時,選項3是錯誤答案但卻有多數的學生選了它,當再次作答時,這些學生絕大多數改選了正確的答案。在學生由錯到對的轉變(學習)過程中,丘老師其實沒有針對這些題目教些什么,但學生們卻都能在課堂研討與探究之后自行修正原先的錯誤。
所以<王者之聲>說,一直想著[教什么],不如把這些[什么]設計成提問或任務,讓學生完成;一直想著[怎么教],不如把這些[怎么]安排到課堂研討與探究的問題解決過程中;一直想著[何時教],不如留下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己找到合適和舒服的方式學會。
還有還有......丘老師的方法只能用在數學科?只有高中才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