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疑問,讀完一本書過后總是忘了讀過的內容?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煩惱,拿起一篇文獻,總是不知如何發揮作用?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疑慮,每次遇到問題總是不知如何思考?
來來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這里有本葵花寶典——思維導圖,只需5分鐘,你便能解決煩惱,一身輕松。
簡單來說,What,Why,和How三個關鍵便能把“思維導圖”談得淋漓盡致。
1.What~什么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最早是由托尼·博贊提出的。它是指把發散性的思維用形象化的圖像加以呈現,幫助人們更好理清思路的一種方式。 簡單來說,思維導圖正如課堂筆記。不過近幾年思維導圖被炒作有點過熱,失去了它本應該有的存在方式。
回憶一下教師的板書,不難發現每節課結束的時候,落在黑板上的重點的確字字珠璣。教師的板書正是把知識點用幾個短小精悍的關鍵詞,配合不同的顏色,以樹枝狀加以延伸和拓展,最后以圖形化加以呈現。和筆記類似,思維導圖也是如此,用“關鍵詞”,“色彩”,“樹狀圖”以及“圖形化”這樣直觀的方式來滿足視覺的響應,刺激我們的記憶。
2.Why~為什么要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工具,既然能幫我們理清思路,看懂paper,喚起記憶,何不加以合理的應用呢?
如果你是新手,可以把思維導圖用于記錄。比如讀書筆記,培訓記錄,聽課記錄或者會議記錄。當你對思維導圖的理解更進一步的時候,思維導圖能有效地幫助你寫論文,做PPT以及工作總結。等到你能靈活應用思維導圖的時候,你就是思維導圖界的高手了。你會發現思維導圖會對你的問題決策,深度思考以及發散性思考都有著極大的幫助。我們把其稱之為思維導圖的三個不同階段,新手期,進階期以及高手期。
當然,思維導圖并不是萬能的工具,我們不能神話思維導圖,也不能凡事都用之。如果我們連寫購物清單或者每日計劃都用思維導圖的話,那真的是過猶不及。
記住,思維導圖是為了理清思路而存在的,不是為了存在而存在。
3.How~怎么用思維導圖?
工具
在談及“如何用思維導圖”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知道的便是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來繪制導圖。目前思維導圖的繪制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手繪,一種是用軟件加以繪制。
個人覺得在看paper,整理思路的時候用手繪思維導圖的更能調動左右腦,幫助我們看懂paper,理清思路。一張白紙在手,幾把彩筆為輔,你便能開始手繪思維導圖了。
當然,當你在做快速閱讀或者主題閱讀的時候,用電腦軟件加以繪制會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它不僅省時省力,最重要的是反復修改,長期保存,不用擔心閱讀過程思維變化時無法改動的問題。
對于windows系統,Xmind不失為好選擇,頁面相對簡潔,操作也比較方便。對于蘋果系統,推薦使用mindnode的人也比較多。如果想隨身攜帶思維導圖工具的話, 可考慮把Mindjet 裝到安卓手機里,蘋果手機可選用Lighten。
操作方法
工具有了,如何用好思維導圖工具也是一項技術。
手繪思維導圖要注意幾個要點–線條粗細,色彩搭配以及獨特的風格。
一般來說,手繪思維導圖是把中心主題寫在白紙的正中央,分支主題寫在右側,從上到下順時針過來,一步步寫清楚。
同一級的線條粗細要保持一致,中間最粗,兩邊最細,層次分明。
每一個小分支要配合不同的顏色。
風格是在不斷的摸索中自成一派的,練習得越多,越能抓清問題的關鍵,形成自己的風格。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簡潔明了,太過花里胡哨,反倒是舍本求末了。
使用軟件制圖相對而言比較簡單。
以Xmind軟件為例,繪制思維導圖實際上只用到Tab和Enter兩個鍵。Tab用以添加子節點,Enter用來增加同級節點目錄。
其他具體操作在每個軟件里都有詳細說明,在這里不再班門弄斧了。
技巧
工具有了,操作方法也大概懂了一些,可是要怎樣引導自己畫出思維導圖呢?比如說在看一篇paper時,我該怎么樣才能把關鍵問題找出,怎樣畫出思維導圖,怎樣理清思路呢?
最簡單的方法是用what,why和how這幾個關鍵詞進行指導,正如我們本文的描述方式。 我們今日主題是“思維導圖”,那么落在我們筆記本里中心主題便是“思維導圖”四個字。
當我們對思維導圖“是什么”加以詮釋的時候,第二級分支便是“What”。每個二級分支都會有不同的子分支,如思維導圖的概念和特點便是What的兩個子分支。
同樣,試著在紙上畫出思維導圖的第二個二級分支“Why”。回憶一下,我們談及“有何用”的時候,是不是談了三個不同階段的應用,那便是它的三個子主題。
同理,當你回憶起第三部分的內容時,你就可以拿出你的筆,很快地畫出第三個二級分支“How”以及它的子分支。到這里,本文的思維導圖就已經被你畫出來了。
當然,繪制思維導圖的技巧還有二分法和要素法。二分法相對簡單,即考慮事件的正反面。比如我們談及“Why”的時候,談到了優點和缺點,就是用了二分法–考慮事物的正反兩面。要素法即分離節點,按照整體的各個要素進行分類。比如本文在講解思維導圖,正是以what,why和how這三個要素來講解的。
最后,再說幾個注意事項。
作為思維導圖的新手,每看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一定要試著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再畫出其思維導圖。
如果怕記不住,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每句話用一個詞概括,每段話用一個詞語概括,每部分用一個短語概括,每篇文章用一個短句總結,最后整理成圖。(只是一個小建議,不一定對所有人都適用。)
當有了思維導圖的粗稿后,再回過頭檢查paper,看看有沒有遺漏的地方,對思維導圖進行補充,重新整理,這樣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次思維導圖的繪制,完成了一次思維的審閱。
其實思維導圖并不是什么新鮮的工具,簡單來說就是學生時代的讀書筆記罷了,只是我們已經忘得差不多,現在正是重新拿起它的時候了。
我們可以用它做筆記,用它理清課題的思路,用它完成每一次的深度思考。一起加油吧!
(本文內容是在聽了阿何老師關于“思維導圖”的微課,加之資料查閱后的產物,有一定的個人思考,也有一定的借閱,希望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