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諸葛孔明
成都有兩個著名的景點:武侯祠和杜甫草堂。
最近《中國詩詞大會》在綜藝界掀起了一股清流,便也有很多人開始寫文討論“比賽的應試色彩”、“教育的資源分配”、“素質教育勝利的號角”這類問題。我直接看了決賽,覺得這節目直勾勾地激起了我心中的“文人崇拜”。我說激起了,是因為我心中一直都有一片文人崇拜的鏡湖,比如其中有錢穆、陳寅恪,但是這節目就像石子砸進水中,激起了回憶的浪。
我心中的文人崇拜來自小時候看的古裝電視劇。我記得很清楚,學習忙起來沒時間看電視劇的時候,就列了一些單子,想著以后長大了,有時間有電腦就可以看了。電視劇中,我尤其喜歡文人炫“文化”的時候。譬如,當年的《風箏奇緣》,女主對對聯:
上聯:滕王閣,閣上鴿,鴿飛閣不飛
下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上聯: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下聯: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當時也沒電腦百度這類的,就覺得,這簡直是天才般的存在啊!我就把這兩個對子用筆寫到了我家中堂字畫的一個角落。又如《孟麗君傳》中,孟麗君在學堂問老師:“孔子弟子七十二人,你知道為什么么?”老師當然不知,麗君道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五六三十,六七四十二,加一起不就是七十二么?”。那時候還小,也沒學《論語》,覺得我孟大神讀書是如此地好,字字句句爛熟于心,大神!高中學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怎么這么熟悉呢,不過也不會影響我心中的文人崇拜。對那些真正有著修養、胸懷和文化底蘊的人的崇拜。
高中班里有個女生轉進來半年樣子,在離開準備出國時便上臺給我們道別。她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
一年兩度錦城游,前值東風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山將別恨和心斷,水帶離聲入夢流。今日因君試回首,淡煙喬木隔綿州。
當時我那個心里的波濤洶涌簡直無法用語言表達。這,簡直,還有比這首詩更能表達離別情懷的么?還有比這個女生更有才的么?雖然我不記得這個同學的名字了,但是我把這首詩寫到了我家老房子房間的墻上。可能大家覺得我怎么都一言不合就寫到墻上或者哪個公共的地方,因為當時內心激起的那種洶涌的文人崇拜讓人必須找個配得上的地方寫下它。在研一的時候,看《柳如是別傳》,錢牧齋先生說出那句“國家能亡,天下不能亡啊!我們還承擔著傳承周禮的責任啊”的時候,一個落魄的,失去國家的,放棄守城的,準備做貳臣的,憂國憂民的文人,也著實讓我崇拜了好久。
很多人可能都覺得這是文藝青年才有的情懷吧?我想這不是的。我想“文人崇拜”,或者可以說“知識崇拜”是每個人心中的那片湖。對優秀的人的,對有特別才華的人的敬佩是每個人都有的情愫。每個人心中常常有著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更加優秀的期盼,只是被太多的事牽絆。而且,我也并沒有走向了文藝青年的路,我的記憶力差的難以想象。像武亦姝同學那種記憶力的(當然喜歡可能帶來反復便帶來熟悉),我是發自內心的敬佩。
其實,在古代很少文人是一種純文人,可能在魏晉那種風氣糜爛之下會有,可能在唐朝那種以詩取人的時代會有,但大部分都是“學而優則仕”的。特別在“文以載道”的古文運動之后,文人的寫作便不簡單的是詩酒田園。像三不朽強調的“立德立言立功”,文人常需要扮演各種角色。比如王陽明先生,可以是“朱熹理學”的研究者,是政論者,也可以是老師,是打退反賊的將領。
但我所講的文人崇拜,還是側重在文的一面,那些以文為特長的人。比如蘇東坡,他是官至皇家秘書(起草書寫圣旨)的政治家,是一個煉丹藥的化學家,但名垂千史的還是他的文學作品。側重在文,便需要有文的載體。在中國,《詩經》《離騷》《古詩十九首》之后便引到了千年的寫詩傳統,凡人類所有的情懷,便可以寫進詩去。人是一個詩的動物,有它的深沉、浪漫、細膩、豪放。所以,詩詞大會除了激起了我心中的文人崇拜,也在告訴我,是不是閑時再多讀讀詩,寫寫詩,以免錯過這千年的甘醇呢?
附上我喜歡的詩人歌德的一首幾句小詩(莫驚奇,是歌德):
世間凡人的最高幸福
某過于保持自己的個性
我們盡可以失去一切
只要我們依舊是自己
文末推薦一本小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