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以前,在四個不同的領域(軟件、能源、交通和航空航天)創建了四家市值數十億的公司——伊隆·馬斯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有人把馬斯克的成功歸結于他有些聳人聽聞的工作態度(據說他平均每周工作85小時)、天馬行空的設計構想以及少有人能夠企及的堅韌性格。
這些或許是他走向成功的一部分原因,卻遠不是全部,因為很多人都具備這些特性。
傳統智慧認為:要成為世界級專家,我們精力和能力應集中在一個領域,但伊隆打破了這一準則,他專精領域橫跨——火箭科學、工程學、物理學、人工智能、太陽能發電和能源領域。
我們可以將伊隆這類人稱作“專家式全才”,這種人才在多個不同領域廣泛學習,理解多領域共通的深層原理,然后將其應用在各領域核心特征中。
如果你也是個喜歡學習諸多領域知識的人,你對于這些聽起來充滿好意的建議可能一點也不陌生——
“可以成熟點嗎?要學會專注。”;“門門精通,樣樣稀松。”
這些忠言似乎都在影射著那些周旋于諸多領域的人只能學點表面皮毛,卻不能真正深入探索。
但是,這些“專家通才”的存在卻恰好有力反駁了這些論調。恰恰是跨領域學習的能力可以為我們提供信息優勢,也讓我們更易于創新——而對于大多數僅僅專精一種領域的人,他們難以獲得這些信息優勢。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專業是科技行業,那么大部分從業者一定也同你一樣,會大量閱讀技術類文獻書籍,但是除此以外,你如果還知道很多生物知識,那么就錦上添花了,因為這么一來,你就能獲得別人根本想不到的靈感。當然,反之亦然。如果你從事生物學,還知道很多人工智能的專業知識,比起那些專精的“井底之蛙”,你具有了更大的信息優勢。
據伊隆弟弟 Kimbal Musk說:伊隆青少年開始即每天讀2本不同學科書籍。如果你堅持一個月讀一本,那么,伊隆閱讀量就是你的60倍。
一開始,其閱讀涉及科幻小說、哲學、宗教、編程,還有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傳記,但隨著他漸漸長大,閱讀和職業興趣延伸到物理、工程、產品設計、商業、技術和能源領域。對知識的渴望,讓他可以接觸到許多在學校非必修學科。
不過在讀書的背后,馬斯克的某一項學習特長似乎是大部分人都不曾注意到的——學習轉移。
“學習轉移”的意思是一個人將他在某處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其它地方。當我們將從學校或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現世界,我們主要就在運用“學習轉移”這一技能。同理,當我們能將某一領域的知識應用于其它領域,我們也在“學習轉移”。
而馬斯克最擅長的,恰恰是“學習轉移”。諸多馬斯克的專訪都表明了,他如同一個獨特的兩步法的機器,可以運用“學習轉移”將不同的知識跨領域使用。
第一步,他將所學知識結構成基本原理
馬斯克在Reddit AMA上的回答描述了他是如何解構知識的:
“我們可以把任何知識都視作一種‘語意樹狀圖’——你必須確保你理解這一知識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構成這棵樹的樹干以及主要的枝干,這樣一來,你才可以進一步去理解細節(即書上的樹葉)。如果你連樹干和分支都沒有搭建好,這些樹葉能生長何處呢?”
研究顯示:將知識轉為深刻的抽象原理可促進學習遷移。同時,這里有一個技能,對幫助理解潛在原理方面有巨大作用,即“案例對照”。這個技能是這樣的:假設你想拆解字母 “A”,并了解讓 “A” 之所以成為 A 的深層原理,有兩種方法。
你覺得哪種方式可以更有效?
方式 1 中,展示每個不同 A 讓人們了解形式和內容異同;方式 2 中的 A,卻讓人無從洞悉。
當我們通過觀察“不同實例”來學習,我們就開始抓住重點,甚至創造獨屬于自己的組合。這對每天生活有什么意義?當跳進一個新領域,不該只用一種方式或范例,而應探索許多不同方式,解構和比較它們。這能幫我們揭開潛在原理。
第二步,馬斯克在新的領域中重新建構這些基礎原理。
將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物理和工程學基本原理在不同領域重構:
在航空領域創建了 SpaceX
在汽車行業創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
在鐵路行業展望 Hyperloop
在航天領域發起垂直起飛降落的電動飛機的愿景
在科技行業預設連接大腦的神經織網
在科技行業中創立了 PayPal
還在科技行業中聯合創辦了 OpenAI(一個在未來能限制負面人工智能能力的非營利性組織)。
UCLA 心理學教授、類比推理思想家 Keith Holyoak 建議人們為磨礪技能需要問自己以下 2 個問題:
“這讓我想到了什么?”
“為什么讓我想到這個?”
通過不斷觀察你周圍環境中目標,加之閱讀經驗,問自己這兩個問題,能鍛煉你腦力并幫你跨越傳統邊界建立聯系。
總結:這不是魔法,而只是正確的學習過程。現在我們可以理解伊隆是如何變成一個世界級專家式全才的:
他的閱讀吸收能力是普通意義上書蟲的 60 倍,并保持多年;
他閱讀面十分廣,跨越多個學科;
他通過將知識解構為基本原理、不斷用新方法重構知識來應用。
而我們從伊隆故事中學到的最深層啟發是:教條式專業化不是最好,以及它不是唯一通往職業成功的道路,傳奇專家式全才 Buckminster Fuller 這個十多年前的看法——我們該考慮新思維轉變——今天仍然適用:
“我們狹隘地認定專業化趨于合乎邏輯、自然和令人滿意...但同時人類被剝奪了博學的可能。”
專業化培養招致孤立、徒勞和混亂的感覺;也導致個人對社會責任和他人的漠視;專業化還導致偏見最終上升到國際關系和意識形態混亂,進而導致戰爭。
理解伊隆的學習超能力,能幫我們洞悉更多關于他是如何進入一個已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產業,并改變領域競爭基本規則。伊隆獨一無二,但是他的能力并不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