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涇縣的山不高,在平原上一座座如湖中的波浪般堆疊著。一條連續平緩的曲線勾勒出群山清秀的輪廓,上面是藍天白云,下面是青山綠水。大自然在山林里揮動畫筆,在一片片墨綠底蘊上點出一抹抹秋色,黃的,紅的,橙的,星星點點,在微風中搖曳著,似在遙相呼應。車子順著山道緩緩繞行,自然畫卷也在向前鋪展,讓人目不暇接。車子拐過了一道彎后,畫卷豁然開朗,前方是一馬平川,數只水牛在收割完的田野中悠然覓食,卷中只差一位吹笛的牧童了。民居漸漸在路邊綿延起來,查濟古村想必快要到了,越是接近它,我心中的期待更增添一分。在此次行程前,我從未聽聞過查濟,遙想當年高中時代去過的宏村,心中組建起查濟的樣貌來,徽派民居、宗氏祠堂、蜿蜒小溪、蒼老古樹……
? ? ? ? 隨著車門的開啟,我終于可以一睹古村的真容,下車環顧四周,村落背靠青山,粉墻黛瓦鱗次櫛比,向高處蜿蜒而去,與宏村的格局大不相同。一塊刻著“安徽美術家村”的長方形石碑臥在村口,使我的好奇心更勝,令畫家都心馳神往的古村,其魅力可見一斑。
? ? ? ? 跟隨導游緩步入村,一條溪流從村中流出,溪邊的石頭駁岸由原石堆疊,一塊塊依形相互嵌合,縫隙中冒出各種綠植,一叢叢長條形的綠葉伸向水面,相映成趣。民居都是傍溪而建,斑駁的外墻充滿歲月沖刷的痕跡,馬頭墻邊兩株落光了葉子的無名小樹露出蕭疏的疲態,已然被院內枇杷樹的華蓋搶去了風頭。一位老爺爺坐在小樹下的石條凳上小憩,身邊放著掃帚簸箕,沐浴著午后溫暖的陽光。兩位阿姨拾級而下,用清澈的溪水洗刷碗碟,下方的鴨群在溪中的砂石淺灘上梳理羽毛,悠然自得。
? ? ? ? 溯溪而上,來到一座石拱橋邊,橋面一側建有照壁,上書“紫氣東來”四字,橋旁有一座木制小閣樓,上面供奉著一尊財神,頗為奇特。據導游介紹,古人設計此處,一來是防止村內的風水和財氣隨溪水外泄,二來渴求和希望人才降臨查濟。不知此處出了二個翰林、十二名文進士、百余名舉人的盛況是否與此有關呢。
? ? ? ? 轉而來到寶公祠前,導游介紹祠堂是為紀念中興五世祖查寶源而建造,查寶源有“華封三祝”之稱,即多財、多壽、多男子,族興人旺在封建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他的子孫出過多位文武官員,故在祠堂門前立有石制旗樁與石鼓,代表文武雙全、旗鼓相當。祠堂具有典型的徽派風格,天井敞亮,石雕木雕精美,特別之處是在閣樓上興辦義學,為族群中家境貧困的學子提供讀書之處,可謂是一千多年前的“義務教育”。
? ? ? ? 深入古村,發現溪岸變得越來越高,由條石鋪就的街道逐漸變窄,土地的匱乏迫使插入駁岸條石的出現,有的用于拓寬街道,有的充作下溪石階,頗具匠心。雖然缺少土地,但我發現住戶還是想方設法的去種些綠植,門口小棵的黃楊,爬滿屋棚的蔓藤,溪水灘地上的蔬菜,或許身處大自然懷抱的村落造就了他們親近綠色的心靈。
? ? ? ? 沿著小巷來到村中僅存的元代建筑德公廳屋,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既是一座廳屋的門樓,又是一座可以獨立的牌坊。牌坊共有四層,第一二層磚雕已毀,第三層磚雕圖案為“鯉魚跳龍門”,象征屋主有著顯赫的官位,第四層為皇帝御書“圣旨”和“明曦官”大字,廳屋內十六根楠木柱子更是顯示了查氏一族富可敵國的經濟實力。村里眾多的官員府邸、宗族祠堂都彰顯著查濟昔日的輝煌,而今斗轉星移,物是人非,如果沒有畫家和攝影家的發掘,查濟古村或許還在默默地衰落下去,古村命運的沉浮令人唏噓不已。
? ? ? ? 結束了一個多小時的參觀,我卻意猶未盡,回望古村,已然融入了這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畫卷。石橋、駁岸、民居、祠堂、廟宇構成的古建筑群留存著一千三百多年前查濟與世隔絕的影子,現今仍能窺探一二實屬幸事。三五成群正在寫生的學生們手握畫筆,注視著眼前的初冬村景,粉墻黛瓦在畫布上漸漸浮現,一幅幅畫作將讓更多的觀眾體會這份山中水云間的古韻,讓古村迎來更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