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當作家?
我:由你自己決定,你有沒有每天去書寫,有沒有為你的書寫積攢素材,有沒有把你不吐不快的東西寫出來,有沒有讓別人知道你的寫作。寫作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但是成為作家是那種有去以此為生命的人能做成的事。
欣頻:我一開始并沒把自己設定成作家,只是一個熱愛看書和書寫的人而已,因為看了書有反應,所以不得不把感覺寫下來,因為不寫會很痛苦,寫了之后就想分享給更多的人,于是開始投稿,開始想結集成書的可能。。。寫作是一種“癮”,因為你一旦養成了寫作習慣,要戒酒很難,所以因該很少聽說作家想辭職或轉業的吧,多半聽到的是別的行業想轉行當作家。你如果心中有一個故事,或是一個生命體驗,很想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寫書會是一個最快的方法。就像你不會因為懷的孩子將來有沒有價值,而決定要不要把他生下來、要不要把他養大,重點在你有多么渴望寫作、有多么渴望分享、有多么渴望出版成書、有多么渴望聽到別人的回音,如此而已,腦袋無法理性分析自己是不是寫作的料、寫的東西有沒人看、將來會不會有人出版、出版之后會不會有人買、買的人會不會喜歡、自己的生命隱私是不是會被別人知道。。。寫的時候要把書的精華主軸抓出來,全心focus在那個部分就好,避免流于龐雜。以《佐賀的超級阿嬤》為例,假設把它定位成“窮人創意學”,它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這故事本身就很有價值了。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是作家,只要在你的生命里,因為你很認真地經驗每分每秒,萃出一些獨特的看法與收獲時,你只需透過技術就可以把它寫出來,它會變成很重要的分享點,這個分享點會讓你的生命版圖變得很大。不要小看一本書的出版,暢不暢銷已不是關鍵,有時候它會帶來好幾個對你生命非常重要的人,或是帶來非常重要的機會,只要幾個,你出版這本書就值了。書一出版,就有它自己完整的生命,和獨立的能量運轉。分享需要勇氣,包括面對自己更深、更黑暗、更脆弱、最真實的勇氣,也包括不怕受傷,就像你在別人面前痛哭流涕也不會覺得丑態百出。在你決定要開始寫作,以及進入寫作的狀態時,可以先把自己活成一個作家的狀態,當你成功地切換成了作家的身份,你的所思所想,都會是以作家的角度在吸取養分。
啟發:確實是,我沒想到我們每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本身就值得分享,我也沒想到我花太多時間去考慮別人會不會看我的文字,反而忽略了去分享本身,我也沒想到分享是需要深入剖析自己,是需要勇氣的。
行動:1、像作家一樣思考。
2、記錄自己的生命體驗,分享出去。
25、如何擬定寫作與出書計劃?
我:假設你想出書,那你就要往前倒推印刷時間、編輯時間,往前倒推投稿時間,再往前就是寫完一本書的時間,然后預計好每個部分的時間,現在開始著手最先的部分。
欣頻:一個人能不能出書,和他的決心、意志力、紀律、行動力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沒有出版社給你出書的壓力和進度,那么就自己擬定出書計劃吧。
第一本書很重要,是過去經歷及視點之整理,也是你向世界宣告你存在的書寫定位。但是不能等到完美才出手,如果第一部作品沒出去,什么浪潮都引不起來。養成定期思考、寫作習慣很重要,我固定在清晨六點至十點寫作,因為這個時間廣告客戶、出版社、朋友、家人比較不會找我。如果可能,也可以向媒體,像是網絡、報紙、雜志提案,這樣可以一邊定期寫作累計稿子,一邊達到定期曝光增加知名度的效果。若看到一部很感動的電影(書、旅行、美食。。。)第一時間把感動寫成一篇文章,放博客或是發表在媒體上,就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分享了你的觀點、你的感動,你還可能賺到稿費去看下一部電影、找到知己、甚至會有電影公司找你看首映寫影評。。。比跟三兩個朋友幾分鐘講完后有更大效益。
啟發:要做,還要有計劃地去做。
行動:1、斯蒂芬金建議每天至少花四到六個小時來閱讀和寫作,安排閱讀和寫作的時間段,融入習慣。
26、寫書的時候,需不需要先擬定寫作大綱?
我:擬定大綱的好處是圍繞中心讓整個架構先出來,可以清晰自己的思路,這個方法很不錯,但是并沒有說是必須要這么做,就像讀書時代寫作文有的人喜歡先寫標題和大綱,有的人喜歡順著思路寫,最后補標題,都沒有關系。
欣頻:如果有出版時間壓力,或是有時效性的書,最好要列出寫作大綱與寫作進度計劃,以期準時完成。如果寫作時間夠長,可以不必擬大綱,先盡情隨意地寫,不顧章法地寫,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把自己完全丟進寫作的流里,隨身帶個筆記本或紙,連吃飯、坐車、睡覺、上廁所、看新聞、看電影、與人聊天、睡覺做夢。。。都在思考、寫下與這本書有關的事,直到寫不出來了,再找個完整的空檔,從自己的角色里跳脫出來,作為一個客觀的審稿人,將書稿分類、排序、下標題、潤色各段文稿,完成后,再假設自己是從未讀過這本書的讀者,從頭到尾讀一遍,找出不順暢的地方再修寫一遍。定稿后,多個幾個人分別看,包括一般的讀者,或是出版界的朋友,參考他們的意見,最終自己定奪。
啟發:丟進寫作流、從審稿人、讀者的角度分別審視,這是我沒想到的。
行動:1、嘗試丟進寫作流。
2、嘗試寫完的文章從審稿人、讀者的角度審視。
27、什么是創意的流?
我:心理學上有一個狀態叫做“心流”,就是你完全沉浸在你要做的事情上,完全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創意的流也是類似的狀態,你的各種靈感迸發出來,很自然就想出一些點子,源源不斷。
欣頻:“流”很重要,比架構更重要。只要放掉“我”,流就打開了。對我而言,如果我還在思考接下來該怎么寫,就表示我沒開對“創意流”的開關,我就寧可先放著不寫,試試看其他方式的開頭,因為如果頭開對了,靈感就會一路狂瀉血來,情緒一貫到底,幾乎連吃飯、睡覺都在那種狀態之中,廢寢忘食,直到發泄完,寫盡為止。所以寫作是要有絕佳的意志力與體力,等到“創作流”寫盡,時間充裕的話放一兩個星期,讓創作流消磁,再以“第一次看這本書”的讀者身份,再次啟動“創作流”修改書稿。
啟發:放手讓創作流出來,這種感覺我也試過。以后要做的就是多醞釀,多讓這種感覺流出。
28、如何啟動創意的流?
我:創意流需要平時有足夠的積累,然后你想啟動它的時候可以創造一些儀式感,比如當你要啟動寫作創意流的時候,專門騰出書寫的空間和環境,泡一杯茶,放松心情,關掉手機開始寫。
欣頻:如果有很多想法要分享,但覺得自己文筆不是很流暢,有兩種方法:1)找適合出這類型書的出版社,約他們的編輯出來當面談,把你的想法用口語方式說出來,建議同時帶一支錄音筆錄下你們的即興談話,如果出版社有興趣出版,你可以交出錄音檔讓他們去整理成書膏,或是請他們派一位采編人員(你出錢聘一位文字采編員也行),來記錄你的想法,并代為整理成書稿。2)如果沒有人能代為做采編的工作,在你完成全部的錄音之后,找個時間多看同類型的書,看別的作者如何以文字呈現,分析其架構、句型,然后思索自己怎么開始下筆。初寫時盡量流暢易讀就好,不必求特殊的表現形式。如果到了“詞窮”的地步,表示你的文字養分還不夠,身為作家,如果你要寫一本書,至少應該讀過上百本相關書籍,你才可能知道同樣這主題,有哪些人以哪些形式,寫出了哪些內容。
(誠品商場1998年春特賣主文案
【“白”感交集的春天,“白”無禁忌】
霜白。雪白。冬天北極狐的白。
川久保玲“沒有存在”的白。基斯洛夫斯基情迷的白。
比西米亞頹廢的白。
云的白。輕的白。鳥羽的白。夢境的白。
潔癖的白。不貪污的白。痛恨有顏色暴力的白。用過防曬油的白。
與黑對比的白。所有光混合的白。極限主義的白。
玉的白。靈性的白。香檳白。瀘州有酒意的白。
簡單的白。勾描不上色的白。五四運動口語化的白。
智慧華發的白。真相的白。不想有瑕疵的留白。
白色是一種沒有重量,可以飛的幸福。
世紀末無色調的風華,百件春品,“白”感交集,
1998年3月6日至4月5日,誠品商場春特賣,
請你開始“白”無禁忌!)
至于如何啟動“流”,你們可以參看很多作家、音樂家、畫家、劇作家、演員、歌手的自述、日記或傳記電影,或是大排場的戲劇、音樂,有助于你啟動你的創作之流——要成為一個好作家之前,你必須先成為一個好的讀者、好的觀眾,當你沒有靈感時,可以向別人借電啟動創作之流。舉例來說,你被韓劇《大長今》感動,不要就這樣過去了,應該覺察并分析自己,為什么會被一個韓國的舊時代戲感動?在哪些部分感動了你?是哪句話、哪個畫面、哪個點觸動了你?背后是哪些原因,讓你可以連看幾天幾夜都欲罷不能?哪些情節勾起例如上癮般的看?背后隱藏了怎樣的一套劇情驅動模式……一直向自己打破沙鍋問到底,分析出最深的核心之后,就是你創作之流,這些點就會是最精準刺進人心、最有力的情緒高浪。接著就要一直追問自己,你想傳遞給大家的東西究竟是什么?為什么覺得跟大家講這個東西很重要?出版這本書對這個世界的意義在哪里?將來會是誰在看?會影響誰?。。。一路追問下去。當然你也可以找到人來問你這個問題,由那個人來問與這本書有關的問題,直到你找到了”不得不寫“的理由,直到你理清這本書最終的精華與焦距在哪里,之后,你的創作流就會被啟動。再重復一次:去寫一本你”非寫不可,不寫會死“的書,不要去寫一本”可寫可不寫“的書。當你真正要進入寫作流時,你會開始變得很敏感,變得很容易為別人的故事掉眼淚,因為你覺得那個主角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這樣感同身受的話,表示你還要在往內走得更深,進入人類情緒的共脈層,基本上就是一個生命之流,是很多人共同的生命經驗,非常原始的情感。
啟發:至少輸入一百本同類書籍,才可能更好輸出一本自己的書;借力收集別人打動自己的點,才能更好去理解人類共同的生命體驗,可以幫助打開自己的創作流;找到”不得不寫“的理由,去寫不得不寫的書。
行動:1、建立框架,主題閱讀,主題收集。
2、探索自己”不得不寫“的理由。
29、找尋創作的數據和靈感時,如何不分心?
我:我不太明確你說的意思,但是創作的靈感是無處不在的,生活上的觀察,看電影的啟發,朋友聊天的火花,都是可以用于創作的素材,當你沉浸其中,就不太會分心。
欣頻:如果你真的非常沉溺在”創作流“上,你會食不知味,寢不成眠,你眼前只有作品,沒有出版社、讀者或其他人,沒有偶像或競爭對手,眼前的作品太巨大,大到你只能全身心地面對它,不可能看到其他的。如果你還會被別的分心,表示你創作的強度還不夠高,或是作品規格還不夠廣遠浩大,還沒有逼得你幾乎快放棄一切,不惜一切代價非寫不可。回到現實面來,假設你現在專心在寫一首關于杯子的詩,你走到哪里一定會被各式各樣跟杯子有關的東西吸引,你就留在那邊沒關系。如果被別的,與杯子不相關的事物吸引也沒關系,只要記下你有興趣的部分,等到詩寫完再回來看就行了。就像如果你正熱戀,就很難對其他的事物,如政治、財經有任何的感覺。
啟發:作品大到眼前只有作品,就像熱戀時眼前只有愛情,這是我沒想到的,也沒做到。
行動:1、創作時全身心關注作品本身,收集和它相關的一切,和作品熱戀。
30、若同時有好幾本書的創作計劃,該怎么進行?
我:無論是一本書還是幾本書,關鍵是你收集的素材要進行分類,平時的一部電影,就可以從不同角色、不同主題進行素材收集和分類,例如《實習生》的電影,你就可以從職場 、心理、親密關系、女性等多個角度去拆分里面的內容,還可以從服裝、對白、背景、配樂等細節記錄,而導演、演員、燈光、攝影、編劇等不同角色也是可以積累素材的視角,所以你完全可以從一部電影里搜集到多個素材,這樣的素材積累多了,無論多少本書你都是夠的。
欣頻:如果你同時有兩本書以上的寫作計劃,你可以在房間里準備幾個空箱子。我現在眼前有七本書的計劃,就會在書房放七個空箱子,今天在外面看電影、看書有任何想法,就會寫在活頁記事本上,到晚上就會依書別分類放進箱子中,等到某個箱子滿到像是一個抽獎箱似的,且已經沒有別的新想法產生時,就會把那個箱子抱到書桌上,用一兩個星期,把來自各時空的零散文字紙條,專心地理成一本書。這段時間就只思考這本書,不去想別的,也盡量不出門、不講話,只放一首歌repeat以維持思緒的定調,即便被生活瑣事打斷,但只要一回到那個書房,一放那首定調的音樂,就可以瞬間回到那純粹的時空,我稱為“書的分娩期”。很多人都覺得寫書很困難,其實只要你每天養成寫作(例如寫博客、日記)和累存作品的習慣,順利經驗過“流”與“收”的過程,并成功出版了第一本書,之后就有辦法可以同時思考六七本書,同時開啟六七道“流”,而且不會互相干擾,彼此之間切換就像轉電視頻道那樣容易。
啟發:空箱子收集素材,現在可以用印象筆記。
31、如何決定寫作形式?
我:不需要有特定的寫作形式,你的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有想法。如果你一點基礎都沒有,可以先看看同類型書籍是怎么寫的,抓住其中的關鍵寫法,然后形成自己的風格。
欣頻:拉斯·馮·提爾在拍《黑暗中的舞者》時,有一段女主角比約克在火車頂上跳舞,導演同時用100部攝影機拍攝這片段,他想知道可以有哪100種不同的角度來呈現這段故事,連他這么資深有名的導演都如此認真,身為寫作的新手,其實也可以效仿他的精神,每一種開場的寫法都試試看,看哪一種最能啟動’無法遏制的流“,哪一種就是了。分享有很多形式,也不一定要以出書的方式,編演短劇,或是唱一首自己作的歌,畫一幅水彩……只要你所選的形式,可以百分百地傳遞你想傳達的情節與情緒,任何形式都可以。新手在沙漠中找水源,一開始需要探測器多方探尋,或是找個有經驗的向導協助,但后來就快速精準,表示感官的敏銳度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要動手把一個故事說出來、寫出來、拍出、演出來都是一步到位的,瞬間行云流水。
啟發:不知道用什么寫法,就可以多試幾種;除了寫,也還可以畫。
32、如何將旅行經驗變成書?
我:旅行之前可以聯系有興趣的出版社,結合自己的旅行目的地設計旅行計劃,可以去嘗試一些一般旅行者看不到的角度,或者結合自己的特長去發掘自己的視角,或者去一些很少人去過的地方,都是可以的。
欣頻:現在的旅行書已經很多,要問問自己這本書的內容,是否強到非出版不可,假設你想出一本埃及的旅游書,你有沒有辦法讓讀者看了你描述埃及的文字之后,感動到非馬上去埃及不可,甚至非埃及人不去娶嫁的程度,否則你的旅行書會對不起埃及。現在除非我有很特別的、主題式的旅行書寫內容,例如印度修行經驗、秘魯探險之旅,我才會考慮書寫并出版成書。整理成書的過程,不一定要照旅行的實地順序,你可以按照目前生命結構去寫。比方你面對這些人事景物時,產生的快板、慢板的情緒,你可以用很個人的方式,來分類你的旅游圖文,或是用一種有趣的觀點去分類,不一定要像流水賬。不管是否要出版成書,旅行中的圖文記錄還是很重要的。行前多看相關的資料,多問已經去過的人,好好安排一趟獨特的旅程;沿途放掉所有成見,放開所有感官去感覺,每天簡要記錄(寫關鍵詞,像是為一個段落的旅程貼上標簽) ,旅行回來時,第一時間把感動的細節專心寫下來,寫成一本書,或是逐周放在博客里,這樣的一趟旅程除了讓你在生命上有新的視野外,公開分享之后,還可以產生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效益。
啟發:旅行的經驗在博客分享也很好。
行動:旅行的時候每天簡要記錄,寫下關鍵詞,像是為一個段落的旅程貼上標簽。
33、是否要辭職去寫作?
我:職業和寫作并不是矛盾的事情,如果你覺得你現在的工作阻礙了你的寫作,有可能你還沒有那么熱愛寫作。當你無論什么狀態下都愛寫,有可能會把職業和寫作結合起來。首先不要去限定自己的思維框架,其次不要去追求完美,不需要什么都準備好了再動筆,最后不要去阻礙自己的熱情。
欣頻:如果你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費與退休金,當然就可以專心寫作;如果還需要為生活擔憂,就不要辭掉工作,只需注意時間管理,就可以工作與寫作兼顧,如果想以專職寫作謀生賺錢,除非是年度暢銷作家(運氣成分多) ,否則很難生存的。如果現在的生活讓你無法寫作,你可以試試利用兩天周末假日,看看自己能否排除雜念,專心寫稿,如果連兩天假日都無法定心寫,那么就算辭職一年也不一定寫的成。或許你可以想想,現在的工作,現在的家庭,是否給了你觀看你書寫人生百態的界面?寫作不是逃避現有生活,相反地,要廣納眼前所來的一切,就算是麻煩挫折,也有可能是天外飛來的一筆劇情轉折——如果生活上連這點都做不到,那么寫作時,必須真實面對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就更沒有了。
啟發:把現實的生活和工作納入自己的書寫,也不失為一筆財富。
34、如何向出版社提案?
我:向出版社提案最好先對市場同類書籍有一個了解,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果有過往的作品要一并拿出來增加說服力。現在的豆瓣、博客等平臺也是很好的媒介,可以作為自己的籌碼。
欣頻:你的書稿寫完后,可以先擬定你心中最心儀的3到10家出版社,依序寫信給出版社的總編輯或主編,內容包括書的命名(可以請看過書稿的朋友,在全書中選出最有感覺的關鍵詞,被最多人選出來的,可以考慮變成書名的方向)、這本書最大的特點(50字那告訴對方非出版不可的理由,書的定位最好能跳脫目前的同類書)、不超過100字的精彩文摘(以上你可以先在朋友圈中測試反應,如果他追問你這本書是誰寫的、何時上市、在哪購買,那就成功一半了)、你所擬定的營銷計劃、你希望對方最遲回復的時間、聯絡方式等。因為出版社接到這樣的書稿一定很多,你必須在3分鐘內吸引到他們的注意與興趣,要不然就沒機會了。最重要的是,不要怕被拒絕,《哈利波特》曾被12家出版社拒絕,我目前賣得最好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也被拒絕了10次之多。要有一股“不惜自費出版,非出不可”之氣勢及意志力,這個過程,其實也在考驗你出書的信心與決心。至于如何替你的書寫出吸引人的定位、特點與文章摘要,平時可以多看電影命名、簡介、預告短片、商品廣告,看是哪些部分會吸引你去看電影或是買東西,請把那些誘發你注意與行動的語音圖文留下來,然后你再去看電影或是端詳該商品。看完之后,試想如果你是電影片商或是物品廠商,你會怎么寫簡介或是廣告文案?接著再拿這份你寫的簡介文案,與原版廠商印妥的文案,念給還沒有看過的人聽,看他們對哪一個有興趣,這就是平日最好的練習。出書本身就是一門如何吸引人的學問,當你學會了如何在一本書、一部電影中,找到最引人注目、讓人無法抗拒的一兩句話,那你就學會了在市場上“點石成金”的魔法。
啟發:給編輯寫信的內容,不怕被拒的決心和練習吸引人的方法都是我沒想到的。
行動:看誘發自己去看的電影、廣告的簡介、預告片,看完之后自己試著寫一下,看哪個更能吸引人。
35、如何進行書的圖文編排?
我:可以多看優秀的圖書雜志如何排版,選出自己喜歡的風格,結合出版社編輯的意見一同排版。
欣頻:平時要多看多買一些特殊裝幀,編排很有特色的書(我是每兩年回到東京去買些設計類的書,或是在參觀國外藝術展示,大量收集很好的文宣品書籍雜志),仔細研究范式、圖文、字體、顏色……每一處細節都有大學問,將來在書進行編排時,可以先讓美編完全發揮,除非是后來看了版型、封面之后覺得不妥,再以你心目中的藍圖進行溝通。另外誰說書只能像一本書?請養成定期到藝術表演、實驗小劇場、前衛藝術展的地方去采集靈感與形式的觀賞習慣。
啟發:看有特色設計的書,讓書的形式和其他方式結合是我沒想過的。
行動:1、去書店的時候也可以翻翻特色的書和美術設計的書。
2、藝術表演看得很少,可以關注去看一下。
36、如何營銷自己的書?
我:宣傳的時候抓住市場的痛點、爆點、熱點,不一定是說自己的書有多好,反而可以給出自己書里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者觀點,先讓大家試讀試用,有興趣的讀者會被吸引。
欣頻:以后看到媒體或是座談主持人再去采訪作家時,可以當場練習,試想當記者或主持人如果拿那些問題來問你時,你該怎么回答;看到電視上在報道熱門話題或是采訪時,可以同步想一下與你的書關系是什么,能刺激您哪些營銷宣傳的點子。總之就是在你開始構思、書寫,進行編輯、出版的過程中,把自己活在分分秒秒“這個世界只有這本書”的感官里,活成你是一個作家的狀態,你就會有源源不絕的營銷靈感可用。
啟發:熱門話題的關系這是我沒想到的,練習回答主持人的話題也是我沒想到的。
37、寫書與出版,對你的影響是什么?
我:寫書的初衷是自己喜歡寫,不吐不快,并不是為了出版,但是自己的觀點能夠出版,這幫助自己的職業打開新的身份,更多的經歷和體驗反過來又會促進寫作,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欣頻:一本書少則上千人,多則數萬人看過,這些文字,不只是召喚,決定自己未來命運的走向,也會帶領、影響、改變別人的生命方向,文字所傳遞的意識成真,比你想象還大上數千萬倍。所以在你要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再把稿子慎重地、宏觀地看一遍,想一下這本書出版之后,會產生、引發怎樣后續的效應?你筆下的角色是有生命的,會與每位讀者說話、牽絆著他們的意識靈魂,這些角色也會影響將來的你,你的生命會因為越來越多的讀者、媒體的匯流,變得出乎意料的不同。信仰你說寫的,寫你所信仰的。
啟發:每個人的文字都會給自己帶來影響,這點我明白,但我沒想過還能給別人帶來多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