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挑戰第35天)收聽有書共讀《無壓力社交》,收集聽課筆記

時間如白駒過隙,2018年只剩下最后的二十多天。

好久沒收聽有書共讀,本周共讀的是英國心理學家吉莉恩·巴特勒的新作《無壓力社交》。在這本書里,她給社交恐懼癥下了這樣的定義:社交恐懼癥,是對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產生畏懼、緊張和焦慮感現象的簡稱。

《無壓力社交》的作者吉莉恩·巴特勒,來自英國牛津大學沃尼福德醫院臨床心理學家,曾經在牛津大學從事精神病學方面的研究,她著作的《牛津通識讀本:生活中的心理學》已經被翻譯成全世界近三十多種文字,并且得到心理學領域內知名學者的推崇。

而新著作的這本《無壓力社交》則系統介紹了適用于所有人的方法,幫助我們解決社交焦慮的問題。巴特勒女士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社交焦慮課題,書中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的案例感受為問題點,分析得出人們之所以出現社交焦慮,是因為生物因素和成長環境因素兩大原因。

我們生物因素中的喚醒系統,會使我們對別人的目光有所感應。喚醒系統在動物界表現得更為明顯,在弱肉強食的食物鏈底層,動物為了讓自己活命,哪怕是睡覺的時候,它們也都時刻保持著警惕,當有目光投射到它們身上時,喚醒系統能夠使它們感受到潛在的危險,從而幫助它們逃生。喚醒系統在動物界給我最震撼的畫面就是兒時看趙忠祥老師解說的《動物世界》非洲大草原一群獅子逮住了一頭野牛,另一邊一群野牛只能眼睜睜看著同伴被獅子們啃食。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雖然我們不用像動物般時刻警惕著危險,但是我們的喚醒系統依然存在,你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太敏感而已,其實喚醒系統也分較強反應和較弱反應,這取決于你對事情的態度。

社交交焦慮還和我們的成長環境因素有關,那些在我們身上發生過的事情,都藏著社交焦慮誘因。

比如,當我們在小時候,如果永遠得不到表揚,得到的總是批評或者警告,當我們想融入集體時,卻被所有人孤立起來,那我們就很難建立社交信任。

想要克服社交恐懼癥,我們可以運用以下方法:1.改變思維模式,更清楚地認識自己;2.停止逃避,讓我們直面社交恐懼;3.清除潛在阻礙,讓理想的自己閃閃發光;4.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的看法。

本書金句:

1.社交焦慮者經常覺得,要是自己的某些方面能變得更好,情況就會不一樣了。例如自己變得更美麗、苗條、聰明、幽默、有趣、有吸引力、有創造性或者想象力。這些幻想背后的原因通常是他們對自己與生俱來的樣子很不滿意,但是自己對此也無能為力。

2.任何人都可以交到朋友,找到伴侶,在社會關系中感到愉悅和自信,這和個體擁有多少財富沒有關系。

3.每個人都常常犯錯,因此一個人要想建立起社交自信,他的家庭生活并非完美無缺不可。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接納”并具有歸屬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他人交流,那么一些小挫折其實并無大礙。

4.如果一個人永遠無法得知自己是否會被表揚、批評、警告或趕走,并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那么他就很難建立社交自信。

5.一個人如果被別人以“與別人不同”“不被人喜歡”“古怪”或“荒謬”等理由孤立,就很容易成為社交焦慮者。當父母、撫養者不在身邊或被困難纏身時,一些人需要承擔遠超過自己年齡需要承擔的重任,變得疲憊、憂慮,忙于參與周圍的社交生活。

6.人們需要社交生活,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離群索居、形單影只的生活會對一個人的生存造成威脅,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流放”會成為一種刑罰——遭受敵視與拒絕的經歷是非常痛苦的。

7.人們越關注自己內心的情感或主觀上的弱點,就會越關注自我,身處的場合看起來就會越具有威脅性、危害性或風險性。

8.你可能會抱有心理預期:感覺自己可能會做錯事,說錯話,或暴露自己的“無能”。在社交場合中,很多人會試圖讀心,或猜測別人會對自己做出哪些反應以及他們心里在想些什么,或是杞人憂天,猜想事情比實際看起來要糟糕很多。

9.很多社交焦慮的人都在感到不舒服時盤算著尋找“逃生通道”,并提前編好借口以便隨時逃離。大多數行為都是為了逃避別人的關注。

10.向尊敬的人表現自己重要的一面,但是他們看起來卻好像對此毫不關心,甚至感覺無聊透頂。社交焦慮者在看待這件事時通常會很主觀,但你要明白,他人不配合或表現得漠不關心不意味著你是不受歡迎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