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從開始牙牙學語時開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等就成為了許多中國人的啟蒙詩句。那時候,我們只是覺得這些詩句朗朗上口,并不清楚其實際意義。讀書時代,每一學期的古詩古文背誦,也僅僅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為了獲得考試卷上的三五分,我們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去學習背誦這些詩句,更不知其背景和意義。
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一季就開始關注啦),在這個春節假期里,以新穎形式,巧妙的手法和豐富的知識內容,吸引了各界的高度關注,也引發許多人的熱議。
雖然四川語文老師夏昆沒有最終成為擂主,但他身背吉他走上臺時的瀟灑自信,還是深深打動了我,也許他會新納入到我偶像的排列次序中。之前看過他寫的書(現正看第二本),知道他平時在給學生講授詩詞的時候,或者吟誦,或者詠唱,形式多樣,他不僅帶學生走進了古典詩詞的王國,而且引導學生去陶冶情操。我想,央視之所以能成功舉辦成語大賽等此類文化節目,與夏老師等一大批默默在講堂上無私奉獻的老師們密不可分!
比賽中所有詩詞題目幾乎全部出自中小學的課本,涵蓋豪放、婉約、田園、邊塞、詠物、詠懷、詠史等各個類別,聚焦忠孝、仁義、愛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又有“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的婉約,亦有“雁字回頭,月滿西樓”的飄逸。
除了選手間的激烈對決,更吸引人的還有點評嘉賓對題目和詩詞所做的解答,讓人豁然開朗,仿佛跨過時空隧道,潛入先人生活的意境。在快速消費的年代,《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用文化的沉淀感動你走進你心里。說是詩詞的狂歡,不如說是現代人城市病的一副解藥。
從幾歲兒童到幾十歲花甲老翁,不管來自何種行業,從事哪項工作,是否接受過高等教育,百名選手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他(她)們都有熱愛詩詞的共通點,都充分體現了“腹有詩書氣自華”。能打動古人的詩詞,不管相隔多少時間,照樣能讓我們動容,這就是傳統文化精髓所凝聚的力量吧!
不管誰最終獲勝,比賽總會有輸贏,但在此過程中,選手們為公眾奉獻了一臺超級棒的節目。感謝他(她)們,讓我品味到最經典的古詩詞,看到無冕、萌叔、學霸、高冷的風采。
誦讀中華詩詞,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滋養心靈,生活確實不止是雞零狗碎,還應該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