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類存在一種普遍的心理原型,稱之為“無敵的童神”,通俗地說,就是小屁孩有大能耐。
大多數孩子很小的時候都有一種無所不能的牛×感覺,可以算是這種心理原型的體現。
比較登峰造極的是關于佛陀的傳說:一出生就會走路,而且步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開口說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我當安之”。這么大派頭嬰兒,當然是對佛陀崇拜的結果。不過,我實在想像不出,佛陀說這話的時候,是聲若洪鐘,還是奶聲奶氣,亦或兼而有之。
中國本土的童神形象更接近于心理學原型的,莫過于哪吒。
傳說哪吒是懷胎三年六個月生下來的,先是從一個象征混沌的肉球中跳了出來,拿著乾坤圈和混天綾,生來就自帶戰斗模式。三歲就打抱不平,下海捉龍,抽筋剝鱗。闖下大禍后,迫于天庭壓力,一人做事一人當,割肉還母,剔骨還父,英武而慘烈。只是后來經太乙真人借蓮花將其復活后,便成了一個替朝庭沖鋒陷陣的先鋒官,再沒有了原來的性情。
無敵的童神終究不能永遠無敵,最終還是歸順曾經反抗的對立面,神話的結局大體如此。紅孩兒昄依了菩薩,成了善財童子;沉香劈山救母后,也跟天庭和解,封了仙官。
還是現代人比較聰明,讓七個葫蘆娃變成一座山,永遠定格在善惡平衡的那一個瞬間。
神話所象征的,都是我們的現實。
如果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的理想,是不是都挺偉大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極積的自我期待就開始消退,我們會不斷地修正對未來的希望。最終,我們都變得的韜光養晦、和光同塵。
無敵的童神是傳說,但全能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未來擁有幸福感的基石。
童神遲早會變成現實的個體,只是這個過程,父母讓他發生的慢一點,自然一點,不要去輕易地打敗那個全能的兒童。
根據大量的臨床觀察,心理學家們認為嬰兒在剛出生時,自我和外在還沒有界限,是處于一種全能的幻想狀態,也就是說,嬰兒認為自己控制著世界,只要通過簡單地想象,自己的愿望就能夠實現。
比如說,當他感覺餓了,只要哭一下,就會有乳汁流進嘴里,因此他認為自己控制著乳房。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父母應該在兒童全能感時期給予“足夠好的照顧”,就是對嬰兒的需求及時地作出回應。并且保持一段“足夠長的時間”,以使兒童形成完整的自體感,隨著慢慢長大,才可以自信地放棄全能幻想,逐漸建立起自我與外在的意識邊界,與現實產生良性的互動關系。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對未來充滿希望是人擁有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希望的人生必然是黯淡的人生。
僅就兒童而言,具有高希望的兒童能夠更好、更恰當地應對生活的壓力,在遇到意外的挫折時,高希望的兒童更容易進行自我調整,靈活應對,擺脫困境。
社會上有一種誤解,認為智力好的孩子與比智力差的孩子更容易充滿希望。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孩子與智力的高低并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有沒有積極的自我期待,卻與學習成績有一定的相關性。
高希望比低希望的孩子消極情緒少、性格更開朗,更不容易被憂郁情緒困擾,也會產生更高的自尊。相應的,也能更多地進行積極的自我要求和暗示,會更容易采取積極主動的行為。
兒童的自我期許水平,幾乎是和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小的孩子,他對未來所抱持的希望就越偏向于積極,對自我的期許就越高。年齡越大的孩子,自我期許水平就越低,對未來的希望就越偏于消極。
毫無疑問,這是教育的結果。孩子從小就會不斷地受到成年人告誡:你不完美,你還有很多不足,你要謙虛等等。這樣做的出發點,顯然是為了避免孩子太過于自大,太以自我為中心,變得驕傲自滿、不思進取,甚至變成自戀狂和自大狂。
但不恰當的壓抑,也打擊了兒童的積極性。再加上碰到挫折和失敗,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和處理,于是,兒童在與堅硬的現實不斷觸碰的過程中,不得不一次次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變得對未來不再有期待,生活也不再那么令人感到樂觀。
兒童對自我能力的期許其實是十分脆弱的。
一方面,他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另一方面,當受到驚嚇時,他會迅速退縮,跑到父母的懷抱里尋求保護和安慰。
這與“無敵童神”的原型特質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他要多大有多大,他要多小有多小。”
面對帶著全能幻想的兒童,父母在精神上應給予孩子絕對的支持。而在具體事情上,應該幫助孩子坦誠地接受現實的不完美和自己的不足,并向外大膽地探索,尋找可以實現自我的方向。
一個孩子高興的時候,會宣稱自己是世界之王,但突然之間竄出一只蟑螂,孩子會大驚失色,忙不迭地往父母懷里鉆。
在這種情境下,父母的回應可以體現出包容和智慧。
當孩子宣布自己是世界之王的時候,父母應當給予積極的回應:“是的,你是世界之王”。而不是哂笑說:“我看你只是個小屁孩”,或者訓斥為“夜郞自大”。
而當孩子被蟑螂嚇到時,父母也應該抱住他,給以支持性的語言,告訴他沒關系,只是一個小蟲子而已。而不是揶揄說:“你不是世界之王嗎?怎么被小小蟑螂嚇到了。”
我們承認孩子是世界之王,但也同時也承認,世界之王也需要修正錯誤和不斷學習,也需要不斷進步。
高希望與接納現實兩者之間并不矛盾,我們是可以讓“無敵的童神”與現實相融洽,而不需要像神話傳說當中,發生的那樣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