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我和先生、婆婆,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玩。孩子踩著滑板車風一樣的駛在前面,而老公和我在他的身后,一個忙著看手機工作,另一個忙著給孩子拍照。
突然小家伙可能是因為車速過快,感到有些害怕,便伸手向大人求助,在不遠處的婆婆趕緊走到孩子身前,結果剛抓住孩子的小手,沒想到腳卻一下子踩上了滑板車,于是像踩到香蕉皮上,瞬間,大人小孩一起滑倒。
在倒地的剎那,因為擔心壓到孩子,婆婆便用左手的手掌使勁撐住地面,最后,孩子只有一些胳膊肘的擦傷,婆婆的手腕卻因此骨折了。
老公因為擔心婆婆,對著小家伙就是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你看都是你,讓奶奶的胳膊骨折了,看看你做的什么好事。都是你的錯!……父親發怒的樣子,在那時孩子的眼中看來,無疑是世界上最陌生的面孔。
考慮到當時老公的心情,所以我沒有和他做過多的探討,只是在不停的安撫寶貝,“寶貝這件事情的錯誤不在于你,爸爸媽媽也有很大的責任,無論什么情況,無論爸爸怎么兇你,你都要記住,爸爸媽媽始終是愛著你的”。
等從醫院回來,我選在老公心平氣和時,做了以下一番長談。
我說,今天這樣的事情,誰都沒有料想到,看到媽的手腕受傷,最難過的一定是你,我和仔仔也感到很難過。小家伙當時一定是嚇壞了,看到奶奶痛苦的表情,他整個人是懵的,隨后的大哭也是一種絕望而無奈的求助。
可是無論我們的心情再怎樣焦急,對待孩子的態度上,有些地方我不贊同你的做法。
事情的錯誤不在仔仔,你如果指望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就能清楚的明白這個事情存在難以預計的風險,那他跟我們30多歲的成年人有什么區別?
我們倆,是他的監護人,真正該負責任的是我們,真正犯了錯的是我們。
如果不是因為你看手機我拍照,如果我們都能放下手機,守在他的身旁,如果我們能早點幫他把車減速,讓他感到心里沒有那么恐懼,也不會發生后面的事情,所以作為家長,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我們,而不是去指責一個孩子。
況且現在這樣的指責又有什么意義?糾結在誰對誰錯,誰是這個問題的始作俑者上只是我們墜入情緒陷阱后,給自己找的理由。現在要做的是積極尋求解法,一家人齊心面對這個小挫折,用積極的心態來解決問題而已。
我們希望培養孩子有一顆面對未來永不妥協的心,遇到再大的問題,都能積極冷靜的去尋求對策,而不是自卑懦弱,毫無擔當。
今天這個問題,如果我們都如此小題大做,以后他在未來人生中遇到比這還要嚴重得多得多的事情,那么他如何看待?他還敢撐得起那片天嗎?他還能承受得了那種重荷嗎?
咱們不要把父母對錯誤的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每一個人都會犯錯,不犯錯的那叫圣人,錯誤不是為了讓我們糾結在過去,而是為了讓我們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面向未來,沒有錯誤就沒有成長。
最后,我和老公都做了深刻的自我檢討。
畢,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