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作教學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很多,
要推進寫作教學改革。當前最重要的可能是“課程標準研究”,著力點在“課程內容研制”上,研制科學的叫課程內容最終落在對學生寫作需要及寫作能力基本構成的研究上。——葉黎明
可是我能做些什么呢?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做些什么呢?
其實,關于寫作教學過程的一些問題的出現。并不是一個“我”可以解決問題的。這需要很多很多人為之奮斗。需要一個人,一個個人;需要一代人,一代代人。這里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課程目標的擬定,課程內容的安排,教材內容的選擇。這都不是一個人可以做的事情,我是這么認為的。
那“我”能做什么?
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我們一定要做到一學期的寫作教學目標是什么?如何實現這些教學目標。
在前幾章里作者反復指出來了我國寫作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缺失情況,而這一章里主要來研究一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對一線教師的要求有哪些,我們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素質?
葉黎明教授說:“從能力構成來說,有效的寫作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兩方面的能力寫作能力和寫作教學能力,他們構成了寫作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
教師要"善讀"、"善寫",為什么?
教寫作教學的教師(我國一般都是一位老師代勞,沒有分那么仔細),一定要“善讀”、“善寫”。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教師在自身的寫作實踐中所獲得的是“作文的甘苦”,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寫作元知識,是在寫作中建構的知識。
這樣老師可以知道,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哪些地方可能是難點,在教學的過程里就會有側重點的去指導,這就把單純的教作文知識,變成了如何運用這些作文知識,變成了過程性的策略性的指導。也即是變成了葉黎明教授所說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當教師把寫作經驗教給學生的時候,實質上是把自己從寫作中獲得的"語感"上升為"語識"教給了學生。
老師親自寫作文,還有一個優點:可以正影響學生,做個榜樣。因為我們都知道當這個學生非常崇拜某一個老師的時候,他們就特別愿意聽這個老師的課,這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
其次,老師在寫文章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這樣他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體會寫作的甘苦,更具有同理心。
還有一個重要的好處。教師寫下水文,可以把自己寫作的過程動態地呈現給學生。讓整個寫作過程“可視化”。
所謂可視化意思是他自己怎么樣的,構思怎么樣選材第一步怎么做一直到成文這個過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寫作過程。他們就可以參考模仿。給學生一種策略性的指導。
當然,老師在展示自己的作品也未必是萬全之策。比如說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未必就能夠代表全體學生。任何一樣,事情的出現都會有利端和弊端。但我們并不能因為有弊端而否定他的所有的益處,就像我們不能因為魚有刺就否定整條魚的價值,就否定魚本身的營養價值,我們要做的事在品味鮮美的魚的同時,如何避免魚刺的傷害。
比如說:在說出這些策略性知識之前,一定要了解學生寫作現狀,學生缺乏什么,學生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及時了解學情。而不是自己想當然的認為學生可能是在這方面出現不足。如果這樣的話就可以避免在整個過程里出現一些指導性的偏差。避免一些"魚刺"的傷害。
教師一定要有寫作教學方法的系統學習。要能夠對寫作教學的目的功能內容方法評價規律等知識了解。從而使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有科學性。
老師一定不能停止鉆研的腳步。多讀一些大師的作品,多接受一些具有含金量的專業化培訓。自己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唯其如此才可以在寫作教學中得心應手。才可以真正的幫助到學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知易行難,道理都懂,關鍵就是行動。
寫作教學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