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預防機制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產(chǎn)品中的錯誤預防機制。
錯誤預防機制又稱為「防呆系統(tǒng)」,源自于日本豐田汽車的工業(yè)化品質(zhì)管理體系。原文為「ポカヨケ」,音譯為「Poka-yoke」。
在產(chǎn)品實踐中,我們往往需要設計用戶情景,幫助用戶更好的使用。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一個完善的錯誤預防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個良好的錯誤預防機制可以極大的減少用戶出錯的幾率,將「非可控的錯誤流」盡可能的轉(zhuǎn)變?yōu)椤缚煽氐漠惓!埂?/p>
實踐
錯誤預防機制主要有兩方面的內(nèi)容組成,即錯誤的發(fā)現(xiàn)及錯誤的預防。
接下來,我們就了解一些關于錯誤預防機制的具體實踐。
自動完成
人們最熟悉的錯誤預防機制,應該就是「自動完成」了,被廣泛的應用在搜索、電商等眾多的產(chǎn)品中。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 —— 人們在輸入關鍵字進行搜索時,由于對自己的目標不夠熟悉等原因,常常會出現(xiàn)描述不夠完整的情況;而不完整的描述往往就導致產(chǎn)品展示給用戶的是錯誤的結果。而「自動完成」的應用,就是為了及時發(fā)現(xiàn)和預防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百度

淘寶

用戶只需要輸入開頭的幾個字,產(chǎn)品就可以提供出相關的建議。也許有些時候建議不是那么的靠譜,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已經(jīng)夠用了。
相似提示
相似關鍵字的提示,常與自動完成搭配使用。
搜搜

易迅

當用戶因為輸入法等種種原因,在產(chǎn)品中輸入了錯誤的關鍵字時,與其展示給用戶一個殘酷的錯誤結果,不如友好的告訴用戶「你是不是輸錯了?」,并大膽的猜測一下用戶想找的正確結果。
自動替換
我們都知道,擅自去更改用戶輸入、提交的內(nèi)容,一般情況下都是「非常忌諱」的一種行為。但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這種行為反而是對用戶友好的一種體現(xiàn)。
由于某些原因,很多產(chǎn)品都加入了一些「內(nèi)部審查」機制,當用戶輸入的內(nèi)容包含某些敏感詞語時,就禁止該內(nèi)容的發(fā)布。
一畝田

提交失敗會增加用戶的挫敗感,辛辛苦苦填寫的內(nèi)容,只是因為使用了個別詞語就沒了;而且只是提示用戶有敏感詞,而不告訴他們哪些是敏感詞,更會讓用戶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修改。
「X姐」不合適,那就自動替換成「女士」;不能說「廉X」,就換成「便宜」。雖然內(nèi)容上有所缺失,但至少可以讓用戶成功的進行提交。
用戶「鼓足了勇氣」邁出了第一步,我們應該讓他的這一步更好的邁出去,而不是上來就告訴他「你邁腿的方式不對」。
而只有那些真正「惡意」的內(nèi)容,才應該拒絕將它發(fā)布出去。
隱藏與禁用
剛才說了三種針對「關鍵字」的錯誤預防機制,接下來我們繼續(xù)聊聊其他的形式。
在設計用戶界面時,我們可以將一些界面元素加以隱藏或禁用,以減少用戶錯誤的發(fā)生。
Google Play 未安裝時

未安裝時,會顯示 安裝 按鈕。
Google Play 已安裝時

已安裝時,則會顯示 打開及卸載 按鈕。
簡化流程
這種錯誤預防機制和剛才講的「隱藏與禁用」方法看上去很接近,但出發(fā)點還是有些差異的。
「隱藏與禁用」的方法,更多的是從用戶界面上「阻止」用戶去進行可能會出錯的操作;而「簡化流程」的方法,則是從更上一個層面下手,杜絕用戶出錯的可能。
啪啪

例如現(xiàn)在也挺常見的掃描二維碼下載。最早的做法是給出 iPhone 及 Android 兩個版本各自的二維碼下載地址,由用戶選擇適合自己的進行掃描、下載。

而簡化后的流程,不再需要用戶選擇去掃描 Android 的還是 iPhone 的,而是掃描同一個二維碼,之后由服務器去判斷用戶是用的 Android 還是 iPhone 手機,自動給出相應的下載地址。
不再讓用戶參與選擇,自然也就杜絕了選擇出錯的可能。
步驟提示
有些時候,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可能無法簡化用戶操作的流程。這時,我們也可以采取「步驟提示」的方法,給予用戶相應的指導,以防止用戶操作錯誤。
iTools 進入DFU模式

向用戶講解每個步驟應該進行怎樣的操作,并對每步操作的時間加以提示。雖然不夠完美,但也已經(jīng)很好了。
總結
其實錯誤預防機制的方法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再一一進行列舉了。總體來說,錯誤預防機制最重視的是發(fā)現(xiàn)錯誤和預防錯誤的過程。弄明白用戶為什么會出錯、會在哪里出錯以及會出現(xiàn)怎么樣的錯誤,也就知道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加以預防了。
用戶體驗絕不僅僅只是產(chǎn)品功能的堆砌,往往就體現(xiàn)在那些一不留神就會被忽略,但在使用中卻會讓用戶覺得無比貼心的地方。
并不是說我們的產(chǎn)品只要加上「自動完成」等錯誤預防機制,就立馬變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了。在產(chǎn)品的初始階段,我們甚至會去「刻意」的忽略這些地方 —— 只需要能夠驗證我們的假設就可以了;但是當我們一旦驗證了我們的假設,要沿著這條路繼續(xù)走下去時,對用戶體驗的追求就是在所難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