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晚跟朋友三人先吃飯后酒吧再K歌,不知不覺中喝多了,結果今天一天基本上是躺著度過的,修持的功課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反省,看了幾頁書之外,基本沒做別的。
恰恰是這個“心有余而力不足”,讓我在懊惱、內疚和焦慮的情緒中糾結著。喝酒的確傷身,也的確誤事,像我這樣一天只能躺著昏昏沉沉不斷睡去的狀態,導致很多功課不能完成。小酌怡情,尤其微醺的時候,思維特別敏捷,邏輯異常有條理,問題在于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在這個時候見好就收,往往是一不留神就從“微醺”變“大醉”了,我就是這么冥頑不靈的人之一。
斷舍離是我必須修行的功課,學會如何自在的生活需要特別的智慧。我不欽佩那些戒酒的人,我欽佩的是那些喝的時候很開心,但在酒桌上可以見好就收的人。微醺和大醉,是一種行為的兩種狀態,自控能力強的人清楚的知道兩者之間的界限在哪里。
說到界限,讓我想起很多事。生活中我們遭遇的苦惱、爭執有時正是因為界限不清或者逾越了界限而造成的,覺察可以幫助我們游刃有余的判斷界限的位置,并作出相應的反應。
在今天的反省中,我思考這個問題:當我處在一種興奮的情緒中時,清醒的、理智的、第三方一般的覺察去哪里了呢?當時我完全感覺不到有一個第三方在冷靜地目睹著這一切的發生。思考后的結論讓我感到可怕,我發現如果平時的覺察力不夠強的話,當我們深深地浸淫在一種強烈的情緒中時,比如興奮或憤怒,覺察就不會出現。而由于沒有覺察這個監督員出席,我們在情緒的驅動下,很容易產生混亂的行為或后果,這就是我感到的可怕之處。
因而,在我還沒有學到斷舍離的智慧之前,還是好好修煉覺察吧。“在修行的過程中,隨著修的越深,各種業障、習氣會翻騰得越厲害,這個時候,就需要正念和正見來指引自己。就像我的老師說的,要明白,真正的自己是‘如如不動的佛性’,其他的都是身體這個城堡裏的臣民。如果真的是追求明心見性的,就要把真正的自己,立在佛性上。”同修宋光銘如是說。我想把這段話作為今天修持心得的結束語,因為這是今天我最大的收獲。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