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沙漠里,看不到希望和路,很容易迷茫。
走在岔路口,前頭有太多路,也容易迷茫。
走在岔路口,前頭的路不多,但是向導說的都不一樣,還是容易迷茫。
為什么人會迷茫?
迷茫是因為人的渺小和局限,因為我們身處一個復雜的世界和龐大的宇宙。
未知的太多,能掌控的越來越少,可選擇的太多,迷茫是正常反應。
迷茫的不止你一個,整個人類都在迷茫,人行走也無法確定該走的方向。
人生只有一次,只有單程票。有人走得小心謹慎,有人大大咧咧,滿不在乎。
很多人年輕時迷茫,逐漸探索,三十幾歲漸漸很多東西定型了,有了好習慣和一些壞習慣,有了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有了相對穩定的事業和家庭。但也有不少人四十幾歲開始質疑之前堅信不疑的信仰或價值觀,再次迷茫。
活得跟周圍人一樣,人會迷茫,因為我們總試圖活成別人眼中幸福的樣子,結果內心深處的自己很痛苦,很糾結,很迷茫,這種迷茫很少有人意識到。
活得跟周圍人不一樣,也會迷茫,因為我們可能會質疑自己的選擇。
有時候,不迷茫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局限。
可惜的是,好多人一生都不了解自己,甚至總想操控別人。
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價值,人很容易拿看得見的指標來衡量自己,例如,用工作崗位衡量自己,通過跟人競爭體現價值,或是看周圍人的反應來判定自己做得好不好。
其實,去掉豪車豪宅,除去工作崗位和頭銜,去掉一切暫時的附加品,剩下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己。很多人依靠外在的物品顯示自己的價值。到底是物品更有價值,還是使這些外在物品有價值的人更有價值呢?
很多人迷茫是因為壓抑心靈
從小到大,人們總會多多少少想過一些問題:“人從哪里來,人死后會怎樣,人活著有什么意義和價值?”這類問題與心靈有關,是內心的呼聲。
隨著慢慢長大,我們面對的難題多了,壓力大了。人們常常先殺死自己的心靈,然后殺死自己的感情。
人們以為問心靈有關的問題不能解決吃飯問題,或是顯得很傻,很不實際。
人們只關注生存,用錢雇別人陪伴自己的家人或孩子,殺死了家庭的溫暖和感情。
人們喜歡用金錢滿足感情需要,用感情和感覺滿足心靈需要。
其實內心深處還是空虛。
思考能使人看見原本看不見的事物。
常有很多不現實的人說別人不現實。
有的成年人總覺得生活應該像童話一樣無憂無慮,他們逃避問題,不肯勤奮工作。
很多人不是現實,而是目光短淺。
我們總是關注壓力大的事,太關注緊急的事,卻很少關心重要的事。
大多數人平時生活習慣不健康,總是身體出了狀況才去看病。其實,平時的習慣更重要。
年輕時用命掙錢,然后再花錢買命或買健康。其實人買不來健康,花的只是身體零件的檢修費用。
人們都很迷茫,人類善于發明創造,創造了高科技,也創造了因為高科技而有的復雜、分心的時代。有了高科技,人們分不清上班時間和下班時間,你的老板和客戶隨時在你的身邊。
這個時代,我們以為更自由,其實都是各種各樣的奴隸。我們有豪華的車子可以開得瀟灑,但是遇到堵車,就成了情緒的奴隸。網絡或手機一條接一條的信息牽著我們的鼻子走,眨眼間凌晨2點,又是一個不眠夜。真理才讓人有真正的自由。
這個復雜的時代,有很多東西能滿足眼睛的欲望,讓我們買買買,人們以為擁有的越多越幸福,仿佛買的越多越能證明什么,卻忘記了自己真正的需要。
買得越多,屬于我們自己的空間和時間越少。生活得越復雜,就越沒有時間跟自己相處,沒時間停下腳步看看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有些人忙碌正是要麻醉自己,不讓自己思考內心深處的東西,因為覺得找不到答案。
是誰告訴我們要買這買那呢?好多我們以為需要的,都是商家告訴的,是廣告說的。其實不知不覺我們還是一種奴隸。難怪迷茫,因為被人牽著走。
真正的快樂源自內心,也跟良心有關。
人做不道德的事,總是趁著黑夜,或是成幫結伙,或是借著酒精先麻醉自己的心。人先要扼殺良心,才能不擇手段。可惜扼殺良心,等于跟內心深處的快樂分手。
我們永遠都需要了解自己,需要可靠的指引,需要更高的智慧指引人生。
學習與思考從未停止。
以上內容根據《圣經·傳道書》有感而發
2017年11月24日
寫于屈原流放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