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數字化
2016,畢業了。
最近幾年,我們常能聽到一個概念,大數據,如果把一個人上網痕跡記錄下來的話,那么就能很清晰的知道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如喜歡看什么樣的書,喜歡什么樣的音樂,從中得出他的生活品味大概是什么樣子,上網時間,得出他的生活作息時間表,消費習慣,購物喜歡哪一類產品,得出他的購物喜好和消費能力,延伸出的是精準的商品和廣告推送,廣告主在你這里投放了廣告,但不僅僅是這樣,你需要把相應的廣告投放到相應的人群目標上,只有這樣的廣告才是有價值的,才有可能讓廣告轉換為真實的購物消費行為。
以上這些,都離不開數據和數據分析,而我也希望通過個人2016年的一些數據,用數字,丈量我的2016年生活,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偶爾也會分享過程中我使用的一些產品的體驗和思考。
讀書:
看看我的2016讀書報告吧~
喜歡科幻??,雖然科幻電影看得比書多,可是三體還是得推薦一下,可以在我的博客列表里找到(可能有劇透哦):
《三體(I)》
《三體(II)黑暗森林》
《三體(III)死神永生》
有一點,有沒有眼尖的同學注意到什么呢呢?如果還不明顯的話這樣來看:
原來封面墻里明顯上半年的閱讀量比下半年多呀,可是,是為什么呢???
上半年在學校,7月份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業余時間少了很多。不過,2017年要重新拾起來(⊙o⊙)哦,工作生活兩不誤,吼吼
要是你也有喜歡的書歡迎交流和推薦~
音樂:
民謠確實算是喜歡的一類哦~簡簡單單又能觸碰人心。
我還記得去年是喜歡在夜間聽歌:
[捂臉]
我仿佛看到屏幕后的嘲諷臉了→_→ 寶寶心里苦,但寶寶不說~
躲在屏幕后面的你,是不是,也很孤獨呢?
于是,在2016年改過自新,但我還是太天真了。你以為洗心革面就能脫單了嗎?可能只是單純的丑(我選擇狗帶.jpg)。
可是,為什么要脫單呢?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電視不好看你說啊[認真臉]
丑八怪 哎哎哎能否別把燈打開
我想靜靜??
你說你有點難追 想讓我知難而退
禮物不需挑最貴 只要香榭的落葉微笑在天上飛~
周董的歌還是偏愛他的情歌和中國風~
城市慷慨亮整夜光
如同少年不懼歲月長
歷歷萬鄉兩個版本陳粒和孟大寶的都推薦哦,同樣的歌兩個人唱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一個朝氣蓬勃,一個歷經滄桑,也許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環境,鑄就了每個人的特點。好聽~
購物:
照顧過53位老板的生意算比較少吧,主要一些小東西會在淘寶上買。如果可以,更偏向上京東買,因為整體的購物體驗較好。
共下了18單,還好,而且看到京東白條是我主要的支付方式。
可見,在京東上購買的主要還是數碼產品,這也是京東傳統強項嘛。
上網
作為一個網民,從瀏覽器歷史記錄來分析分析~
本來是想找2016年的整年數據的,但是年底才發現瀏覽器歷史記錄chrome最多保存3個月的。
查找資料也沒有找到辦法獲取更多的數據。 不過查到如果只是查看記錄的話倒是可以,google基于某個賬戶,提供查看更長時間的瀏覽記錄:
可以在這里看到:https://myactivity.google.com/myactivity:
并且提供了這些數據的下載,但我只找到了登陸了哪些網站,但要得知瀏覽次數等卻無法得知了,也就無法進行分析了。所以瀏覽器數據只有最近3個月的啦。
看出貓膩了嗎?(__) 嘻嘻……
大致是瀏覽量會低一段時間然后高一下然后低一段時間,沒錯你猜到了,低的時候正是工作日。除此之外,有幾個特別低的時間段,幾乎一天沒有瀏覽量,因為那幾天加班比較晚,有時候到12點,回去都是準備上床睡覺了??,心疼自己一秒,不,再多加一秒。
除了瀏覽量,都有哪些網站呢?
可以看出,這三個月我平時瀏覽器瀏覽微博比較多,因為我覺得微博APP太小看起來不方便。然后微博具有實時性,更新快,一會兒刷新一下一會兒刷新一下就把瀏覽量提上去了。
咦,你說怎么沒有少數派呢?
因為以前經常上去看,然后發現沒有更新的,想著找少數派的ios客戶端,原來也沒有,那么有什么方便的方法呢?嘿嘿,就是即刻這個APP,我是在上面訂閱了少數派??
公眾號當然也關注啦,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漏看少數派的報告了~
從餅圖可以看到知乎也有一部分比例。那么來看看我的2016知乎官方數據吧~
知乎
從登陸天數來看,看來差不多每天都有上會兒知乎的習慣啊,瀏覽的頁數面,相當于閱讀了一層樓高的單面印刷書籍,相當于閱讀了魯迅的所有文章,納尼,在這上面耗費了這么多時間,同時也驚嘆魯迅原來寫了這么多文章,要看一年才看的完。。。
看來大家都是收藏比贊同多啊,也能理解,贊同會出現在別人的時間線上。所以有人會選擇默默地收藏。
和去年相比獲贊更多了給贊更謹慎了:
這兩個時間也比較正常,一個是午休一個是下班后。
通過以上幾個例子分析可以發現,上網在微博和知乎花費的時間兩者相加占了27%,看來這部分浪費的時間比較多了,新的一年里,決定從這方面入手,減少在網上的此類無意義逗留時間。
9月30日,入手蘋果7,于是便開始挑選各種數據統計APP了。
一直以來我都不是一個睡眠很好的人,在睡眠方面,我使用并比較了三款APP,sleep better,sleep cycle,pillow
sleep better界面尚可但是統計分析功能較少,而且感覺記錄不夠準確,連著好幾天睡得不怎么樣但都是90%以上的睡眠質量,pillow有比較詳細的統計分析和完善的功能,但是只有英文界面,每次看著統計報告還得費老半天去分辨某項是統計的什么,實在是一種折磨,后來也放棄了,sleep cycle訂閱收費的付費模式不是很喜歡,但比較下來,最終還是選擇它了。
看看統計數據還是挺有意思的:
睡眠質量的波動,還記得我們對瀏覽器瀏覽記錄的分析嗎?前面低的那段時間正是加班比較多的日子,因為要趕在16年底把事情結束,17年1月輕松以后睡眠質量有所提高了,這也和下面的上床時間的分析是吻合的:
床上時間:
通過這三張圖可以發現,上床時間和床上時間是大致相反的,說明了一個問題,我想要早睡早起的計劃落空,雖然睡得時間早了,但是起來的時間還是沒怎么變化。懶蟲的作息并不會因為早睡而改變。早睡并不能推導出第二天早起,我果然還是太天真。
另外分析發現,睡眠質量和我的床上時間不是絕對的,即使我睡的多了,也并不一定睡得好,通過這三張圖可以發現,我最好的上床睡覺時間是11到12點,這個時間睡覺我的睡眠質量會好一些。看來2017年要控制好自己的睡覺點,才能有一個好的睡眠質量,早睡早起依然是我給2017年定下的目標之一。
每個工作日的睡眠質量和每個工作日的床上時間:
啊,星期六真是美好的一天啊,而周日雖然床上時間比工作日多,但是睡眠質量比較之下卻低了。每到周五周六,就想著終于到周末了可以好好休息,心情放松,周日時想著還有5天才放假,整個人就不好了。
看來,2017年還要學會調整自己,從工作中發覺出更多有趣的東西。左手代碼右手詩,眼前的茍且,詩和遠方的田野,都是一種風景。
todo APP
在給自己2017年定了這么多目標后,我開始尋思找一個習慣養成的APP,試用了10個APP,很多習慣養成類APP有些問題,列舉一下:
習慣養成APP類似于每天給已完成的習慣打個卡。但有時候用戶只是想要完成某個目標,比如我2017年要看3本英文書,還有一些類型的中文書各至少一本,可是這樣的需求,好多APP就沒有。
其次,有些習慣我是想每天養成的,但有些習慣我只想每周完成一次或每三天完成一次啊,比如一周一篇博客,三天洗個頭這樣,有些APP并不支持對習慣定義時間這樣的功能。
再還有的問題,比如微習慣界面不好看,想要加入某個習慣小組督促自己,比如選擇了看書,但實際上我只是想每3天看一次書,你想要在看書下備注一下每三天根本沒有備注這回事兒,大家都用這一個,那么好吧,自己定義一個習慣吧,可是這個習慣實際每天就你一個人在那里打卡,也失去了社區的意義,最好能做成那種,父模塊子模塊的形式,比如我自定義了一個每三天看書的習慣,然后把它歸類到大模塊看書(父模塊)下,那這樣的既能參與這個社區,也能使用自定義的習慣。
productive habits倒是界面可以,但是3D的切換效果太過喧賓奪主,日事清統計分析功能不夠強大,而且定位其實是一個任務管理APP。滴答清單,奇妙清單,Balanced,試過也都不太滿意。有些提供了圖標選擇,每定義一個習慣可以選擇這個習慣的圖標,但是要么提供的圖標太少,最后會重復,要么提供的圖標多,卻不方便查找,得一個一個去翻,要么呢提供的圖標不夠精確,自定義了某個習慣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圖標。daily goals也糾結過,簡單一目了然是我喜歡的。但是,查看數據統計的時候不能按年份,和那超過一年沒有更新的頻率,我還是放棄了。Momentum雖然簡潔,但是看不出不能很好的看出我每天完成的哪些目標,systematic雖好,可是英文的界面難道還要在我打卡的時候分辨是哪一項任務嗎?種子習慣已經使用過安卓版,后來也放棄了。
好不容易終于找到一款叫Strides的軟件,基本上在功能上是能滿足我的任何需求了,可以自定義時間段,這時間段可以選擇日,周,月,最主要還可以定義年,這樣滿足了習慣和目標的雙需求,雖然界面簡單了點。好在功能強大。但是一看價格,付費訂閱而且還高,心,突然好痛。最后我選擇了花30元購買way of life這款APP,雖然很多需求它也滿足不了我,但是作為一個數據控,它的完善的數據統計分析功能打動了我,界面也很簡潔,既然沒有找不到一款完美的,那就按照自己最關注的幾項功能來選擇吧,所以最后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它。
我的數據還太少就不列出了,主要是當時挑選APP的一些考量。
wakatime:
作為一個碼農,還可以用wakatime來分析自己:
以上統計了我的code時間,使用哪些編程語言,當日編程時間,使用了哪些敲碼工具。
你,猜到我是哪一種碼農了嗎?
業余時,請叫我markdown工程師。
思考這個統計圖表,沒想到寫文(Markdown)的比例占了不少,有點不務正業了啊,2017年除了希望自己多敲代碼外,要不要給自己加一門新的編程語言呢?python?swift?但是是在熟悉了至少一門語言的情況下,相信語言在精不在多。
rescuetime
RescueTime是一款著名的跨平臺行為追蹤時間記錄服務,在OSX、PC、瀏覽器、Android都有應用,基礎服務免費,高級附加服務另外收費。使用了一段時間,后來由于英文和網站類別識別沒那么準確便沒再使用了。最重要還是高級版要收費,而且還貴。但軟件是好軟件,推薦給大家。
Timing
雖然沒有使用RescueTime,但是用了另一個類似的APP:Timing,追蹤你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1,2月份沒有使用,后面在校期間時間一般比后面時間長,加班多的十月十一月使用時長最少,而我使用時間最多的程序,前兩個都比較好理解,但是微信的使用時間有些長了,這一點在2017年需要控制一下,目前已經關閉朋友圈的紅點提示了。
Moves
我使用Moves這個APP來統計步數,并且和gyroscope這款軟件進行了綁定。但是它的統計分析功能太簡單了,可以說沒有,這款APP亮點在于除了統計步數以外,還會把行走路徑也記錄在地圖上。
但后來才發現實際作用不大,一年到頭回來看的時候并不會再點進去看那些統計的行走路徑。
Alfred
我還不是一名重度Alfred使用者,使用最多的場景就是查單詞了。
理財APP:
通過這個餅圖,除開平時的一些花銷,我認為在游戲上應該再節制一點,所以2017年給自己定的目標之一就是不打游戲。天知道這項任務是多么艱巨。也許當我年底回過頭來總結的時候不得不感嘆,鬼知道這一年我經歷了什么。
待辦事項APP
一款待辦事項APP30元,有點貴了,你相信當時我是手抖點了購買的嗎[狗帶]。但是好用啊,簡單的手勢被玩出了花。同時具備界面簡潔和功能強大的特點,不得不點個贊。但是挺久沒有更新了,后續可以考慮增加主題選擇啊,顏色修改啊這些自定義更強的功能。
GitHub
完成了365天連擊的目標。正是這一次目標的達成,讓我有信心2017年制定更多的目標并努力去完成。但是得坦白承認沒有什么技術含量東西,質量太水。連擊完成以后也開始考慮提高質量的問題了。
魅藍note3
2016年,給老媽換了一臺新手機,老媽很是怪我亂花費(怪就怪吧),從以前老的智能機換新的手機的時候,她卻抱著手機來了問我,為什么微信不一樣了,她以為從這個手機換到那個手機,自己的微信也會跟著移過來,也不知道微信原來是要登陸的。教著老媽玩微信,如何去查找想要關注方面的公眾號。想要教她玩微博,可是卻連連拒絕說這就夠了。老爸開始用電腦了,而有些步驟要記到本子上才行,不然我一走,就不知道怎么弄了。
真希望我們成長的速度能趕得上父母衰老的速度。以后,我也會老去,那時,世界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機械鍵盤
入了機械鍵盤的坑,當時選擇的時候還是挺糾結的。動輒就大幾百上千的那種買不起,而且第一次買也沒有太大必要,其次雖然現在出來了很多新的軸,如國產軸,綠軸等等,但還是心水cherry軸,不可能是2,3百什么的了,本來想要考慮RGB燈光的,可是比較了下價格還是算了,在500塊以下的cherry軸,挑來挑去就只有兩款了,poker和魔力鴨的一款,最后選擇了poker2,cherry軸加PBT鍵帽(ABS鍵帽容易打油),還要什么自行車!黑,紅,青,茶四中機械軸,作為入門,最后還是選擇了最能代表機械鍵盤特點的青軸了,反正家里也不用擔心吵到別人。400拿下,其實我才不會說,最重要的是當時被顏值給毒到了:
60%鍵盤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方向鍵,所以到手后設置了一下,把大寫鎖定鍵設為了功能鍵,這樣小拇指按住它+AWSD就能控制方向了。
整個鍵盤,用小巧玲瓏來形容并不為過。
但有兩點遇到的問題提醒一下:
- 一般青軸的壞軸會比其它幾種軸體多些。當然這也許不一定,比如上千的青軸鍵盤也許不存在這個問題,我所說的是這個價位山的情況。
- 60%鍵盤可能會沒那么習慣和方便,心理要有準備,但這也因人而異,有些人很快就習慣了,有些人用久了還是別扭。
電動牙刷
因為想要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我入手了飛利浦電動牙刷,許多人在初次使用電動牙刷后的感受是:以前的牙都白刷了。問我什么感受?感受就是每天早上起來拿著一把鈔票往嘴里塞,幸福的味道[笑哭]。開個玩笑~首先電動牙刷刷牙確實比較干凈,而且用起來更加方便,屬于那種,雖然不是特別特別貴,但能明顯提升幸福感的工具,這是它給我帶來的重要影響。當越來越多的科技產品進入人們的家庭時,才發現科技改變生活不是一句口號,它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牙刷,大到家電,房屋,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結尾
從這些量化自我的實踐報告中,工作,確實讓我的生活方式有了較大的改變,但同時也讓我根據每一個生活方式的改變,對2017年定下了相應的目標:如何讓睡眠質量更加良好,如何讓騰出更多的業余時間,如何高效的使用效率工具,如何更合理的制定自己的理財計劃......等等。
只是,不知道我所看過的書,聽過的歌,挑過的APP,用過的物品,有沒有你也有所共鳴的呢?
今后,許多的信息都將數字化,最終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各種數據描繪出來,由此誕生的云計算,大數據等概念,也在越來越多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科技,一直都展現出其強大的一面,16年AlphaGo和李世石的世紀大戰,也是讓人印象深刻,歡迎查看我的圍觀人機大戰-人工智能
在那篇文章的最后,讓我想起了看過的一部電影《機械姬》:
電影最后,當伊娃站在人潮之中環顧四周時,你甚至會去想,是否這樣不僅身體沒有缺陷,也不受感情羈絆的新物種,才能在未來的未來,那更加殘酷的世界中存活下去。
好了,也不要太悲觀啦,當年潘多拉打開魔盒,讓所有災難撒向人間的時候,唯獨給人類留下了一樣東西,那就是希望。
最后,引用@科技相對論里的一段話吧:
或許我們生活在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中
有無數的產業正在變革
給人們的生活 帶來著深刻的改變
我常想象100年以后 如果我們再讀起今天的歷史
也一定會是心潮澎拜的
所以今天 我們置身其中 又是何等的榮幸
所以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
所購買的下一款產品
都可能是我們作為一個渺小個體
在推動著這個巨大變革的印證
2016,用數字丈量生活;
2017,期待用生活寫出完美的數字。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