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假之后呆在家里,每天刷刷微博,聊聊微信,看看「奇葩說」,但我內心是極其痛苦的,因為我總覺得這樣的日子過于墮落。
于是我在微博看到好的電影,紀錄片資源,會立刻下載到電腦,在微信公號上看到任何關于思維方式的好文章,會即時收藏起來,在「奇葩說」看到各位辯手新奇古怪的觀點,會反復琢磨一整天。
即使白天都是這樣地重復著,但每每到了晚上躺在床上才發現腦袋空空如也,什么都沒有學習到。
反而覺得特別疲憊。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子的狀態。
反正之前我也深受其擾,尤其是剛剛畢業的那會,自己看起來每天都忙忙碌碌,不斷地在接受新的知識和觀點,但其實到最后,什么都沒有得到,反而惹得自己很是焦慮。
「碎片化知識」對于我們年輕一輩來說,其實耳熟能詳,對于我們的長輩而言,可能比較陌生。
為什么?
因為我們這一輩人,生活在一個社會激烈轉型發展的年代。
信息的傳播,資訊的流動,不再簡簡單單依靠報紙和雜志,各種新式媒體如同雨后的春筍,個個冒了出來,而且借助智能手機和高速網絡的普及,任何人都能以極其低廉的成本,獲取到所感興趣的信息和資源。
飛鴿傳書早已成為了遙遠的神話,觸手可及的時代,已經到來。
但如今撲面而來的「碎片化知識」 ,其實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征:
第一,只傳播各種事實,但卻忽略其推導的過程。
我們從小就接受的應試教育,要求我們每一步都要注重推導的過程,尤其是在數學這一科目上。導致我們長大后,對于生活中需要推導的問題,特別反感。
你想想啊,有直接爽快的各種所謂的知識,擺在你的面前,你當然不會琢磨著究竟怎么樣去推導和演練。
有人把考試的答案放到你的眼前,你的潛意識,肯定是“爽啊爽”。
知乎上大熱的問題,不是什么關于碎片化知識的探討,而是什么“最冷的知識”,“最受用的人生經驗”,“最有共鳴的話”等等。
高贊的回答,肯定會列舉一個又一個的事實,但卻不會跟你說,究竟該如何才能去推導出這個結論。
第二,只跟熱點走,極少提供系統且持久的知識。
每一陣子電視劇的熱播,幾乎全部的公眾號都在解讀這些劇,有的從服裝打扮,有的從人情世故,有的從職場社交,有的從人物階層等不同的方面進行分析。
現實社會流行什么,我們就能反復從新媒體中得到什么,這是極為穩固的循環。
你壓根就只能被他們帶著走。我們為什么熱衷于「碎片化知識」 ?
首先,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刺激。
承認吧,你現在之所以不想去讀書,是因為讀書這個活動,對于你的刺激還不夠,為什么在微信,微博,知乎這些軟件上輪流切換,我們不會感到絲絲的厭倦,反而當你坐在書桌前,卻有種想死的沖動。
是因為在這些軟件得到的即時刺激,要比讀書來得快地多,你壓根就不用等到學期末,或者畢業的時候,才會收到期盼已久的反饋,只要打開微博,就能看到各路明星的家長里短,曬娃劈腿,何樂而不為?
而且,刺激一旦被我們開啟,是很難收得回來的,就像你開一輛速度非常快的轎車,當你猛然剎車時,對于輪胎,其實損壞很大。
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一旦沉迷于游戲,就很難再抽身而出的原因。
第二,我們希望快速成功。
之前在知乎上大熱過這樣的一句話:
你的問題,不是渴望功成名就,而是想要一夜暴富。
而所謂的碎片化知識,剛剛好滿足了我們這個不切實際的虛假目標,我們日日夜夜不停地在網上尋找各種可以滿足這個目標的速成方法。
像上面提到的,今天看到一個提高自信的方法和技巧,就誤以為可以迅速被人喜歡,成為萬人迷,明天看到一個可以讓自己的PPT制作水平上一臺階的教程,就以為自己是大神,開始沾沾自喜了。
但其實自己是多少斤,擁有多少料,自己再清楚不過。
只是自己次次把自己暴露在「碎片化知識」的海洋里,強迫自己相信自己是在學習,是在努力,結果這些所謂的努力,卻如同把拳頭打在空氣里,什么也沒有得到。
「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應該怎么做?
第一,每天擠出特定的時間。
這一點是破解「碎片化知識」難題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每天堅持做主業,或者喜歡的事情,前期的話,確實會走很多歪路。因為在做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刷朋友圈,刷知乎。
有一個特別古怪的現象,我們越不在意時間,時間溜走地越快。
你可以每天擠出特定的時間,專門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給自己立下這樣的一份契約:在這段時間里,自己只能做這件事情,其他事情,我一概不管。
第二,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碎片化知識」之所以碎片化,是因為我們只知道一個個單獨的事實,不知道這些事實是怎么推導而來的,也不知道這個事實,跟其他的事實有什么樣的聯系和關聯。
我們知道的,其實都是一個個孤島,根本就不能連結成為一塊廣闊的大陸。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碎片化的知識點,試著在這座孤島做一段時間的停留,并以這座孤島為起點,去探尋發現新大陸的可能。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成年人,都應該知道如何才能找到可以讓自己馳騁的大塊陸地,而不僅僅讓自己局限于一個角落里。
第三,千萬不要因為害怕「碎片化知識」,而什么都不去做。
說實話,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經歷著恐懼和害怕。
這是人類天生的本能,我們的祖先看到饑腸轆轆的獅子,兇神惡煞的各類猛獸,心里頭涌起來的,一定是洶涌澎湃的恐懼感。
恐懼使我們的祖先可以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做出最為穩妥的決定:
逃,使勁逃,逃地遠遠的。
而有些人,面對「碎片化知識」的態度,其實和我們的祖先如出一轍。
因為害怕自己學到的東西,也是一個個孤立的島嶼,于是在這個預設的心理模式下,他們就停止了出發,停止了去探索,也就終結了發現更大世界的可能。
其實,我們應該轉變下這樣的一種心態:碎片化知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還沒有出發,就把自己的夢想,給直接打成一塊塊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