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喜歡讀書,雖然都是些閑書,卻也在書里讀到了很多讓我心潮澎湃的故事。那時候也隱隱的知道,大抵有風骨的人都沒有什么好的結果。可是每個朝代都會三三兩兩的出現一些有風骨的人,于是,便有了一些流傳至今的故事。
看過林徽因的詩歌和散文,開始以為她心里只是風花雪夜的纏綿,和心如夏花的委婉。后來看到一本書,書里寫著,有一天兒子梁從誡問母親林徽因:若日軍攻入四川,大家都沒有了退路怎么辦?林徽因從容地答到:“我們中國的念書人總還是有一條后路的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看到這段話,我對林徽因的敬佩油然而生。
什么是風骨,就是面對屈辱、面對利誘,依舊堅持著自己內心的主張。這是一種精神,一種不畏強權、不畏生死的頑強的風度與氣質。
讀書人多是有風骨的,因為他們早就從書中看見過舍身取義的故事,懂得禮義廉恥的道理,之所以變得沒有了風骨,是因為周邊的人群沒有了敬仰之心。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風骨就是站在仁義之上的一口氣。所謂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就是有一種風骨,讓人有了浩氣凜然的矜持和自重。
從蘇武牧羊到嵇康的廣陵散,從陶淵明蔑視功名退守桃花源,到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中國歷史上風骨卓然的漢子們不勝枚舉。風骨既是氣節也是堅持真理的舍命的執著。
上學的時候不喜歡魯迅,覺得他的文字生澀,表達的過程沒有一絲委婉和纏綿,四十歲以后才知道,魯迅的每一個字都有著浩然的正氣,凜然的風骨。
不懂,是因為還沒有到懂的時候。如今懂了,再次讀起,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把利刃直抵胸口。
我的父親也是我敬佩的人,他的倔強,起初我一直以為是西北人特有的固執,后來才明白,他身上不服輸的秉性,也是一種風骨。
古往今來無論為官為民,都喜歡聽頌歌,喜歡被人贊揚,而有些人偏偏固執的要說真話、說實話。或許,太過真實的東西都不大被人喜歡,所以棱角分明的人越來越少了,說實話的人也少了。
有時候我很懷疑我自己,也很懷疑我生存的這個世界,仿佛被大氣籠罩下的城市都有著不真實的假象。
每次坐飛機,從機艙的窗戶向下俯視的時候,都有一種站在人群之外,冷眼看世界的感覺,只有那個時候,一切都變得真實起來。厚厚的云層下是螻蟻般的蒼生,只有在很高的角度才能看見人類的渺小。
風骨這個詞,在今天提起來似乎不太適宜,會有很多人告訴你明哲保身的現實意義,而我則更喜歡風骨兩個字內在的含義。
不為名趨,不為利往,是我仰慕的人生,記得有人說過,如果你無法抗拒身邊的謊言,那么就請保持沉默,或者這已變成了當今社會風骨一詞最底線的堅守。
我為這個悲哀的結局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