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購買李娟的《冬牧場》時,我完全沒想到周先生也會喜歡。那本書在沙發上躺了幾天后,估計周先生在某個(手機充電的)間隙,隨手拿起翻著玩,結果便迅速沉迷進去,閱讀之余贊不絕口。
被文字感動后的周先生迫不及待與女兒分享他如獲至寶般的驚喜:“幺兒,爸爸推薦你看看這本書哈!寫得非常好,又有趣。你有空一定要看,你肯定會喜歡的......”
他第一次推薦的時候,我也在旁邊隨聲附和。那段時間,我正苦惱于沉浸在玄幻小說中的小朋友,很想把她打撈上岸。但女兒將信將疑,拿起書瞄了幾頁,很快便蹙著眉頭放下了
周先生不肯輕易放棄,逮住機會便向女兒強勢推銷,我看見他的表情從柔和化作嚴肅并漸趨焦灼,聯想到他平時對女兒“不能挑食、少吃零食”的教育畫風,忙暗示他停止。
諄諄教誨越頻繁,小朋友會越厭煩,并報復性地吃掉更多垃圾食品,閱讀更多毫無營養的快餐文字。
再美好的體驗,也得孩子自己愿意投身其中。作為家長,我們或者換一種更隨意無痕的引導方式,或者順其自然,做到“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后來,我又買了《我的阿勒泰》。看了這本書之后,周先生開始感嘆“李娟媽媽”這個在李娟散文中的“重量級人物”,諸如旺盛頑強的生命力之類。
而小朋友呢?看見這本書的封面,直接開啟了她的裝瘋賣傻模式:“媽媽,這本書的名字叫‘李娟’,是個名叫‘我的阿勒泰’的作者寫的。”為防止她沒完沒了,我趕緊配合,點頭稱是。
《我的阿勒泰》還沒讀完,上個月我又購入了《記一忘三二》。我翻看了幾頁,漫不經心地對小朋友說:“幺兒,這本書比較好玩。”她把書翻來倒去,回應我:“媽媽,這本書好貴!這么小一本,就要49元!”
我告訴她在網上購書是要打折的,實際上只花了30多塊。
2
昨晚小朋友洗了頭。一邊吹頭發一邊看書是她多年的習慣。我驚訝地發現她手里居然捧著《記一忘三二》。才看了第一頁,就聽見她興奮地叫了起來:“媽媽,我讀給你聽哈。”
自從我媽從臺灣旅游回來,可嫌棄我們大陸了,一會兒嫌烏魯木齊太吵,一會兒又嫌紅墩鄉太臟。整天一幅“這日子簡直沒法過下去”的模樣。抱怨完畢,換下衣服,立即投入清理牛圈打掃雞糞的勞動中,毫不含糊。
之后,足足有半年時間,無論和誰聊天,她老人家總能在第三句或第四句話上成功地把話題引向臺灣。
......
看來李娟(或者編輯)把“臺灣記”排在本書的開篇,至少有一個成功的地方就是引起了我家十歲小朋友的濃厚興趣。她盡量提高自己的分貝,以便能蓋過吹風機的嗡嗡聲準確地傳送至我的耳朵。而我在聽她讀完之后,同樣回報大音量的“哈哈哈哈”。
她熱情洋溢、滔滔不絕地讀著,我時不時地低下頭同她看上一段。彼時,周先生已經躺在床上準備睡覺,我跟小朋友一坐一站于餐桌旁,在電吹風的噪音中享受著這久違且愉悅的親子閱讀時光。
在臺灣,她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大海,感到憂心忡忡。
她說:“太危險了,也不修個護欄啥的。你不知道那浪有多大!水往后退的時候,跑不及的人肯定得給卷走!會游泳?游個屁,那么深,咋游!”
讀到這里,我打斷她:“幺兒,你覺不覺得這很像婆婆(我老媽)的語氣啊?”小朋友笑著猛點頭:“就是就是。”
每每讀到李娟的散文中對她母親的描寫,在個別細節之處,我總會聯想到我老媽。作為同在偏遠小鎮摸爬滾打生存著的同時代的女性,我媽也會在生活中豪不忌諱地用比較粗俗的方式表達她的喜惡。
而這點,曾一直是我覺得比較尷尬并想去遮掩或轉變她的地方。她當然也絲毫沒有留意我的想法。“渴望擁有溫柔優美的老媽”這個美麗的幻想不盡暗自困擾了我跟母親之間本該有的親密關系,也阻撓了我對生活最原始誠實的觀望、接觸和拾取。
是的,假如,我也象李娟那樣,能俯下身去,用一顆最自然、謙卑、敏銳的心去聆聽大地上喧嘩之外的細微之音,去捕捉天空變幻無窮的各種色彩,去感知那些常人眼中的平淡、貧乏、破敗、輾轉......那么,我的記憶、情感以及對生活的態度一定會豐富溫暖、堅定有力得多吧。
3
除了母親,書中還有其它人和事物:外婆、好友、鄰居、老師,雞、牛、狗、貓、房子,每一樣都在李娟舒緩輕松的筆下生靈活現著,或令人捧腹,或讓人哀傷,或惹人疼惜,或讓人憤怒。
今天上午,小朋友睡了個超大的懶覺。當她起床后,發現我已經把這本書看了近一半。她鬧著搶過去,趁著喝水的時機很快看了一節。我兇了她幾句,又把書搶回來,叫她先吃飯做作業,老老實實地等我看完。
書名“記一忘三二”出自黃庭堅的詩句:少時誦詩書,貫穿數萬字。邇來窺陳編,記一忘三二。這本書的文章來自于李娟的生活筆記,眾多轉瞬即忘的片段和感受,都被她及時積累留存了下來。
面對別人“作品總是圍繞自己的生活所展開,萬一寫完了怎么辦”的疑問,李娟在自序中說到:“(他們認為)好象寫作就是打開一瓶飲料,喝完拉倒。可我打開的明明是一條河,滔滔不絕,手忙腳亂也不能汲取其一二。”
嗯,其實每個人的生命也就是一條長河啊。不管是幸福還是痛苦,總會奔騰不止一直向前。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只去關注浪花的姿態和流水的方向了。
那些被我們忽略或忘記的,如岸邊的花草、碎石,吹拂而過的微風,從泥土中滲出的氣息,都有幸被李娟拾入懷中。她沒有將它們改造成亮光閃閃的裝飾品,而是打磨成了樸素的鏡子,映照出生活中最真實細微的那一面。
李娟的自序中最后一句話是:感謝你買李娟的書。的確,我挺感謝自己買了這本書。雖然確實有些小貴,但它卻是唯一一本我和女兒爭相搶著并在同一天讀完的書,并且我們在當天各自完成了讀書筆記。
就僅憑這熱烈的氣氛,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