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一起聽《送別》,引出李叔同。老師簡介李叔同。學生讀歌詞。
聽民謠歌手樸樹唱的《送別》,第二遍學生跟著一起唱。這首歌的名字是(送別)。
誰能說說歌名的意思——人跟人要分開了。
歌詞中有分別嗎?四人小組交流。
“余歡”是最后的歡樂。
“晚風拂柳”柳樹有“留”的意思
“知交半零落”
“今宵別夢寒”
學生解釋老師先不評價,只是說這樣的歌詞確實不容易懂。然后讓學生看另外一張課文紙。在七首詩中挑出四首送別詩(包括這一首)。
生:《送元二使安西》《送別》《詩經采薇》
師生齊讀這三首詩。交流:從哪里可以看出是送別。除了題目。
誰跟誰分別,為什么分別?如果你你了解,你會用什么方法?百度,資料。老師百度了一下,寫了三段話問學生愿不愿意了解,當堂發資料。(這種設計相當巧妙,先激發學學需要,在進行支援。過程中培養閱讀能力,傳承傳統文化)
全班交流:《詩經》男子和家人分別,因為戰爭。隋朝的《送別》他的丈夫和妻子送別,傳說要修大運河。《送元二使安西》元二要去安西任職,王維與他分別。
師生在再讀三首詩,讀前詩簡要講解送別原因。
有沒有發現這三首詩有共同點。(都已朝廷做事為原因,詩中都有“柳”字)四人上講臺(老師挑一名,三名學生選,要求有那有女),其余人就近四人小組交流,把猜測寫出來。學生交流很充分。
這個環節需要你傾聽,補充的時候就需要舉手。柳的諧音,柳葉可以分成兩半,古代的一種習俗,因為柳條插土里可以生長代表長久,柳樹枯萎的時間很慢,希望友人在哪里活著。
《詩經》中有柳,后來的詩人就有用柳表達送別之情。這時,柳就成了詩中的意向。(師板書)
同學們有分別經歷的,會怎樣表達心情,不能用“柳”。
生:好吃的(外婆去世,外婆做過的吃的)這是詩歌的意向嗎?老師連續交流了好幾例不是詩歌意向的詞。
學生推測《送別》歌詞中,哪些是送別的意向。學生充分表達后,老師出示自己百度后的結果。帶學生一一朗讀。
學生選擇一兩個,自己推測一下這些詞為什么會成為稱為送別的意向。
“長亭”有停留之意,“夢”——思念會讓人做夢,“酒”——借酒消愁之意。
出示李白的《送友人》,師生齊讀。誰發現了這首詩中出現的新的送別詩的意向。
生:
落日,有些不舍。
黃昏是一天中最傷感的時候。
師生齊讀《賦得古原草送別》,學生分析為什么將“草”作為意向。
生:思念之情就像草一樣連綿不絕,生命力旺盛,朋友就想草一樣會回來的。
為什么要用“天涯”呢?
生:夸張遠。朝廷會把朋友派的更遠。
笛聲。
生:笛聲傳得很遠,希望友人能聽得到。
找意向挺有意思,也挺簡單,但真正理解一首詩挺辛苦的。有時候,需要辛苦一些的。再回到《送別》。齊讀后討論,這首歌詞好在哪里。(此時學生有了基礎,也有了對送別詩的興趣)
生匯報:這么多意向組合在一起,還組合得那么好;沒有具體說明分別的事,但是讓我們都能想到自己分別的事;長亭、古道、芳草巧妙地連在一起,“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連起來就是“天涯海角”;它具有旋律……
師:其實,這首詩我們是還可以在品味下去的。最后讓我們在聽一遍樸樹唱的《送別》。我們在《送別》中也要再見了,整理東西時也要藝術一點,有點送別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