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體止的對比,比孩子身高體重、飯量、說話時間等等。
孩子的成長不是簡單的線性成長,會出現涌現和突變,有些孩子一歲多還不說話,到了快二歲就會流利清晰的說:“我要”“媽媽”
正確做法:只要按時去做兒保,孩子沒有任何生理上的問題就不要杞人憂天,而且孩子是你的,不是因為她瘦了矮了你就不喜歡他,所以接納自己的孩子,愛他就好。
二、不停的說:不要拿這個,不要玩水,不要走太快,不要.....
家長的誅多不要,限制了孩子探索世界,造成孩子成年后做事畏畏縮縮。
正解做法:把不能讓孩子 碰的東西收起來,如把廚房和廁所門關起來,還孩子一個可以讓她自由探索的世界。
三、一旦一起玩時發現搶玩具事件,搶別人玩具的孩子就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
孩子小的時候對玩具的屬性是很模糊的,看到別人玩覺得好玩就本能的想要來玩,家長不必大驚小怪,并把這種正常的行為上升到道德層面。
正確做法:這個玩具是我的,我也要玩,如果你想玩我們可以一起玩,當然家人平時可以和孩子多講講這樣的故事。
四、強迫孩子向別人問好,說再見。
孩子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有自己的自主權,有些孩子比較內向不喜歡叫人,父母要尊重孩子。
正確做法:孩子不愿意時不要強迫孩子,可以在過后用故事的形式告訴孩子做個懂禮貌的孩子。
五、孩子走路摔跤立馬緊張的抱起來,然后抱著走。
孩子在走路和摔跤中可尋找走路不摔跤的方法,家長不可能一直抱著孩子,就讓孩子自己去跌跌撞撞的成長吧。
正確做法:給孩子一雙舒服的鞋子,寬松的衣服,平坦的地面。摔跤時裝沒看到,讓她自己起來。
六、喂飯喂到三四歲。
吃飯是孩子可以選擇的第一個東西,把孩子自己生命的權力交回給他。而且吃飯也是一種鍛煉手眼協調能力的方法。
正確方法:十個月后可以做一些軟一點的塊狀的食物給小孩自己抓著吃,慢慢長大要定下規則:給夠她吃飽的量,讓他要吃完,指定地方吃飯,掉下來的飯要放在哪里。
七、給孩子在外面換尿布,強制孩子學習大小便。
這樣容易引發孩子的羞恥感,便孩子更緊張可能還能導致尿床的嚴重現象。
正確做法:不把尿,不在外面給孩子換尿布,不強制孩子大小便 ,讓孩子想拉就拉。
八、給小朋友看電視,玩電子產品。
最新研究建議:12歲以下的孩子不要玩電子產品。電子產品會導致 孩子缺乏想像力,無法集中注意力,模仿電視內的一些暴力動作。
正確做法:家人和孩子在一起時以身做則,不玩電子產品,不看電視。
九、給小嬰兒喂奶時玩手機,看電視等。
六個月以內的嬰兒媽媽就是因她而存在的,只是屬于他一個人的,這個時候要讓她獲得絕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正確做法:喂奶時手機放遠,電腦關了,眼神和孩子交流,和孩子說話。
十、孩子在學校犯錯,家長到了學校和老師一起批評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天,孩子受到老師的批評心理不好受,應該要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若是得到指責會讓他對自己產生懷疑,羞恥感。
正確做法:對老師道歉,安慰孩子,回家后用故事的形式和孩子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