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平
我的家,在柳林。
生活在柳林是前世修來的福分。天蒙蒙亮,碗團、涼皮、莜面、羊雜割、芝麻餅子就滿街飄香,透過窗戶,鉆到被窩,把吃貨們挨個喚醒。不一陣功夫,賣豆腐腦、油餅子、包子、餛飩的小販用或高尖或沙啞的聲音吆喝了起來,整個柳林便迎來了清早,繼而沸騰了。
龍王廟附近侯侯碗團當屬柳林一絕。除了手藝老練外,一直沿用炭火蒸制,是其碗團保持堅軟可口的一個竅門。碗團由蕎麥打糊,盛碗蒸制,攪拌凝固而成。紅油辣椒和柳林碗團是一對恩愛眷侶,誰也離不開誰。一大早,食客們小跑著進店,慌里慌張地拿起碗團,舀上一匙特制辣椒,便狼吞虎咽起來。嚴格講,碗團當屬西餐,進食不用筷子,而用小刀或勺子。看優雅女士吃碗團,絕對算得上是一道風景。她們左手端起和了辣椒的碗團,右手纖細的拇指與中指捏住鋸條刀刀向碗團中央劃下去時,想必是碗團最幸福的時刻。剜去中央的小圈,辣椒和油便流入了碗底,更方便了蕎麥和辣椒的交融。美女們吃著香辣柔韌的碗團,臉上辣出了紅暈,唇上像涂了口紅,這時的碗團已不單單是美食,儼然是天然的化妝師。
吃不到正宗的柳林雜割,或許是你生命里最大的遺憾。柳林雜割,雜而不亂,如超市貨架,應有盡有而又井井有條。她既不同于陜北羊雜之濃烈腥膻,也不似晉南羊雜之素淡寡味。鹵水豆腐、細干粉條、黃蘿卜絲、羊油辣面,在羊骨湯里煮熬,盛到碗里,上邊放一炒匙羊雜,配以蔥花、香菜、陳醋,稱得上色、香、味俱佳了。此時,閉上眼睛,湊上鼻子一聞,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便足以慰藉我們平凡而艱辛的生活,在強烈味覺刺激下,腸胃早已蠕動和叫喚起來。醇香的豆腐、韌勁的粉條、和新鮮的羊雜互襯互補,成為柳林食客心中首屈一指的美食。一碗滾燙濃香的羊雜下肚后,渾身像被熨帖熨了一遍,后背稍汗,精神十足。食客們放下碗筷,便匆匆消失在車水馬龍的古街上……
柳林不盛產莜面,而莜面卻鐘愛柳林,如千里馬追尋伯樂。原本是粗糧,經過柳林人的細作,成了餐桌上的極品。莜面魚魚、蒸餃、靠烙,不同的形式演繹著不同的味道。其中,莜面旗則無疑代表了柳林人莜面制作工藝的頂尖水平。匠心獨運的柳林巧婦們把莜面用開水燙軟,和成面團,掐成均勻的餑餑,再用搟杖搟成薄如紙張的面餅,用旺火蒸制數分鐘便可出籠。出籠后,涂一層生油,涼過熱氣,切成條狀盛盤,撒上鹽、姜、蒜、辣椒、陳醋、芝麻、香菜、黃瓜絲,便讓人垂涎欲滴了。
十八米街口的玉紅灌腸堪稱柳林小吃中的極品。店主夫婦已年逾花甲,仍用精湛地道的手藝養活著自己和饞嘴的食客們。做灌腸選料相當講究,豬腸要新鮮,蕎麥要有韌勁,這一葷素、粗細的巧妙組合,使得灌腸既營養豐富,又美味可口。去腥膻、和蕎麥、及煮熬火候的把握是歲月積淀的功夫,無訣竅可言。這家百年老店正是靠指尖上的功夫才炮制出舌尖上的美味,吃貨們早已習慣了為吃而排隊和預約。灌腸冷熱皆宜。剛出鍋時,蕎麥尚未凝固,夾裹著豬腸和融化的豬油,散發著麥香、肉香,美味與滾燙經過簡單咀嚼,一起順著喉嚨滑下腸胃,滋潤著渾身每個細胞。放冷后切塊裝盤,淋上蒜汁陳醋,油而不膩,柔滑爽口,成為本地男人們壓酒的一道經典菜肴。
田家溝侯模把豬頭肉生意做到了家。一口大鹵鍋支在院子中央,周圍擠滿了排隊的顧客。店主用叉子挑起頭肉,用指甲一掐便知老嫩。在將熟未熟的一剎那出鍋,方可鎖住食材營養,保證肉質鮮嫩可口。竹篩上盛出的醬黃色頭肉,每一個毛孔里不斷滲出膠原蛋白,結成珍珠般顆粒,在陽光下晶瑩發亮,誘人直咽口水。不容店主再行打理,餓狼們就已搶抓上稱了,一眨眼功夫,貨已被一搶而空。搶到的顧客們花了錢,卻欣喜若狂,像淘到了稀世珍寶。
溝門前街道更是吃貨們的天堂。鹵豆干、醬豬蹄、吊爐芝麻餅、油餅、餛飩被自食其立的手藝人做到極致,陳列在久經滄桑、古韻十足的明清街上,散發著獨特濃郁的柳林味道……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