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會第一鑼開響了 ,首站喬村農家臊子香

終南山

今天農歷九月二十三,初冬暖陽,巍峨的南山在晴霧中若隱若現。灤鎮的古會第一鑼開響了,首站內苑喬村。同樣也有花糕,吃的卻是老陜吃貨們,勾著魂,管住腿的——臊子面。

長安區內苑在唐代是唐太宗李世民位于黃峪寺溝翠微行宮的皇家行宮內苑,地勢平坦,果木成蔭,溪流成河,金沙鋪地,進黃峪溝去翠微宮首站休息的地方,山清水秀,風景如畫,被皇家所喜愛,所以叫了內苑。如今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搬遷到這里,依舊是大西安的內苑,也如原來的熙熙攘攘。喬村是因為那條從內苑蜿蜒向西而出的金沙河,從村南邊緩緩流淌了千年,有河自然就有橋,到村里來或者去山上必須要過橋,這一來二去的,就叫了橋村。歷史已無從考證說起,這也許可能是唐太宗帶領后宮和王公大臣們,當年去翠微宮的時候必經之路和必過之橋,反正自我知道就叫橋村。現在取了諧音,簡寫成喬村,咋一看,以為都是姓喬的,其實沒有一戶喬姓人家。

路走了一年又一年,橋也修了一回又一回,如今結實又寬敞,讓走出去的的人踏實,讓回來的人安心。小時候知道喬村是因為二姑嫁到了喬村,很巧,二姑就姓喬。每年到九十月古會開的時候,滿樹的柿子也熟了。二姑騎著自行車,洋氣的披著一頭齊肩自來卷的蜷發,車后帶著大竹籠裝滿柿子,一家家的來送。

再后來自己和二姑做了鄰居,也嫁到這個過橋才能出村進村的堡子里來。每當九十月天氣這個時候,過橋回家的時候,看著金沙河里亮亮的水,絲絲縷縷的流淌著,旁邊園子里的柿子像燈籠一樣高高掛在樹梢給我招手,就知道會開了。

進村的路

喬村如今的橋

曬暖暖的老人
金沙河

九月二十三,棉褲,被褡(棉衣)一起穿,一般立冬都過了,天氣溫差變化較大,幾場雨,伴著風,那些山呀樹呀水呀的,就冷的蜷蜷縮縮,一點也不展妥(精神)了,看得人也不由得一件件衣服往身上裹,御寒保暖。這時候秋收也結束了,冬小麥也種了,各村互相也都走動走動,褪去秋收的勞乏,分享自己豐收的喜悅。再說,這就入冬了,窩一個冬天,該過年了。

喬村過會吃臊子面,對于陜西人來講,“面”是壓軸大菜,駕馭得了任何席面,臊子面占據了這頭把交椅 。無論是紅白喜事還是逢年過節,唯有那一碗煎火(溫度高)冒著熱氣,溢著肉香,五色臊子的“臊子面”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臊子面”在陜西人心中的位置,重要程度只有老陜能懂得,一說吃臊子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大小年節,作為一個地道的陜西長安人,如果不“攬(炒)”上一鍋臊子那就太說不過去了,拿啥招待親戚朋友,還有前來幫忙過事的父老鄉親,怎么讓這股從面鍋和臊子鍋里里,竄出的騰騰熱氣繚繞在自家和鄰家的房頂上,再讓那四溢飄香的味道隨風穿街走巷,那場面絕對的煎火(熱鬧)。

長安人把炒臊子叫“攬”臊子。由于臊子色亮,丁小,湯少,味香,肥而不膩,油而不汪,晾涼后自然凝結,能夠長久保存。所以每到過年都做上一大鍋臊子,用盆盛上,來了親戚,在攬些菜臊子,燴一鍋煎火,味長,色香的臊子湯,話說來客就能吃飯,一下吃到正月十五是沒問題。 現在人們物質條件好了,很少有人再做上一大鍋臊子肉吃好久,但是過節過會,來客人還是要買上一二斤肋條肉,小鍋小灶攬上一鍋香。這就是陜西人招待客人最拿得出手,走到哪都忘不了勾著魂的臊子面,這是骨子里的一種傳統,得繼續傳承延續著。

陜西人愛吃面,面食的種類也就花樣百出,吃出相當的水平,也吃到一定的高度。不論男女老幼、官員百姓,也不論是酒宴席面,家常便飯,這一碗臊子面不是進門就端碗,就是最后登場 ,壓住場面,餐桌必備。陜西人吃面簡易實惠,親和友善,不管走到誰家,上門就是客,先吃一碗面再走。不論身處何處,都忘不了這其中的滋味,走的多累多遠,回家都是先咥一碗面,方才能卸去周身的勞頓,隨口下肚,解了這風塵仆仆的鄉情再說。

如果您來西安,參加朋友的宴請,你就會發現最后一道主食無一例外是一盆“臊子面”,因為“出門的餃子,進門的面”,那是對你最高最誠摯的禮遇,不是舍不得花錢吃好的,而是誠心實意壓根沒拿你當外人看,吃了面就是一家人了,一切盡在不言中。

勾魂管腿的長安農家臊子面

長安農家臊子面有九大特點:細、筋、光、煎、稀、汪、鮮、油、香 。肉臊子的味道:鮮、油、香。 對面條的要求:細、筋、光。 燴的臊子必須:煎,稀,汪。配菜素臊子的講究:五色菜不重樣。

先說這肉臊子的鮮,油,香。需上好紅白相間的肋條肉,切成一厘米細小的方塊狀,炒鍋燒熱,放入少許油,放入五花肉丁,轉小火煸炒,收干水份,待肉變得緊致,后加入辣椒,姜,蔥,及花椒炒出香味。肉丁煸出油脂時,再放入大料,茴香,桂皮,醬油,鹽,少許水在鍋里慢火細燉咕嘟著,任那勾人的香氣撩撥你的饞蟲,在廚房打轉轉。熟了揭開鍋蓋,在院子里都能聞見肉香,加一個熱蒸饃,這才是正宗的肉夾饃,油光汪亮,肉質緊致,鮮香彈牙,回味無窮,滿口生香。

熱肉臊子鮮油香

涼肉臊子自然凝結

再來看看這素菜臊子的品種有多排場(高大上),黑,白,紅,黃,綠,五色配菜,擺滿櫥柜的木案上,黑的木耳,白的豆腐,冬瓜,白菜,紅的辣椒,紅蘿卜,西紅柿,黃的生姜,黃花菜,綠的香蔥,韭菜,洗凈備好,切成五毫米大小的方丁。我和嫂子一個洗,一個切,今天也照樣剁得叮叮咣咣待親戚。一五一十的,兩個人忙活了半個多小時,才把這配菜準備停當。

炒素菜臊子時,需一樣一樣的分開炒。猛火,熱鍋涼油,待油熱后爆鹽加入辣椒,花椒,蔥,姜炒出香味,放入豆腐煸炒到金黃,再加入木耳黃花紅蘿卜合炒,調味后盛出。再起鍋燒油,放入白菜,冬瓜,韭菜合炒,這幾種蔬菜水分較大,先放后放是有程序的,白菜冬瓜炒的出水的時候,放入鹽,醬油,味精調味增鮮。大火讓菜充分的在自己分泌的湯汁里,原汁原味的和調料融合發散,湯汁一直把菜圍住就差不多了好了,這時候倒入韭菜,迅速的翻炒幾下,那瑩瑩的綠依舊鮮亮水色。

素菜臊子配料

炒好的素菜臊子

臊子湯的要求:煎、稀、汪,在長安要說燴臊子,湯要煎,菜要稀,辣子要汪。半鍋開水,依次倒入肉菜臊子,慢火任其在鍋里翻滾,發散著各自的味道,展示自己的本色,在湯里融合交織,不一會,稀湯煎火的就出香味了,肉臊子的油汪,亮亮的就飄到了浮面。不要關火,調到最小讓它繼續咕嘟著,一頓飯的時間里,越煮越香。切臊子的時候留一些韭菜最鮮最綠的梢頭,還有西紅柿,再出鍋前撒一把,顏色立刻鮮亮。這時候準備好醋碗,辣碟,鹽碟,筷子放在桌中央,隨時準備客人來下面。給醋碗里滴入幾滴香油,撒上幾沫蔥花,澆一勺到臊子面里,提味去汪。既然就吃了一個味,臊子湯自然要細細的嘮叨。

煎:用陜西話講煎就是表示面和湯要“燙”,溫度要“夠熱火”,不是吃溫的涼的,必須是熱氣騰騰,那種在熱湯里撈得上面,哧溜著吸到嘴里,燙舌頭的那種煎火。

稀:說的是面條要少,湯要寬,而且吃面有講究,只吃面可以不喝湯,就是吃面在湯里入的那個味。面條也是幾口香,三四筷子就吃完了,一般小伙子吃上三碗面也是“碎碎的事情”(小小的事情) 。盛燥子面是有講究的,面少湯多,就是4分面,6分湯,方能十分滿意。撈一碗底三分之一的面,澆上滿滿當當快流出碗沿的臊子湯。細窄的面條在湯中很快就會吸收湯汁,入味膨脹了,這時現吃,還是筋道的,等一會,面就泡脹了,味也淡了。現做現吃,現吃現盛,客人進門到端上面也就三五分鐘。

汪:說的是燴的這臊子湯和油潑辣子油汪。過去人缺油水,所以吃油多喜歡上面飄著一層油潑辣子紅油,吃完面,還是一碗紅堂堂的汪,辣的也不了喝湯,也就只能只吃面,不喝湯。我今天自己燴臊子,沒有多倒油,雖然看不見汪,卻吃的出香,吃面喝湯,一掃而光。

燴臊子煎稀汪

醋碗辣碟

這面要細,筋,光,寬度細如韭菜葉,所以也叫韭葉面。和面的時候用鹽堿水和面,揉三揉,歇三歇,一氣搟開,圓圓滿滿的鋪在案上,用手指頭捏住,摸摸薄厚,感覺均勻了用搟杖卷起來回一層層摞平。左手碼面,右手提刀,噔噔噔噔的瞬間,細窄的面條在手里刀下,整整齊齊的碼在案上。說起這面,素有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里蓮花轉,撈到碗里象條線,吃到嘴里光又綿的視覺和口感,這是一個長安食客對臊子面高度負責任的評價。不過現在有了機器壓面,手工面反而鮮有了,我們今天就買的機壓面。

這臊子湯,油亮湯汪,口味厚長,湯稀菜鮮,入口郁香,回味有余,老幼皆宜。這韭葉面,搟薄切細,筋道光滑,齒舒舌爽,百吃不厭。澆上臊子,湯煎菜亮,撩人食欲。

長安男人戀家,出門在外不受窩囊,媳婦搟的那碗面既香滑又筋光,澆上臊子,嘴里還要嘟囔嘟囔: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打,自然是舍不得的,面,也自然吃的香,給伙計說起來的時候,面上也自然有光:“夜黑回來,媳婦給搟了一碗面,美得很,寮的太(好到極致),吃了個顫活(滿意,舒服)。”

面條細筋光

下到鍋里蓮花轉

四哥四嫂去年給侄子完了婚,頭一年的新媳婦,今年親家給女子送花糕,端了一碗面也去四嫂家湊熱鬧。那花糕做的精致,蘿卜花雕刻出五顏六色的水靈,面花形態各異,活靈活現。我們七大姨八大姑全部涌上去圍觀,面對這樣一個民間瑰寶的藝術品,舍不得用手去觸碰它,都拿出手機紛紛拍照留念,曬在各自的朋友圈顯擺顯擺。

精致的民間藝術瑰寶

七大姨八大姑都來圍觀拍照

吃了臊子面,該準備下午的席面了,小輩們忙工作沒回來,老一輩還念著往昔的情懷,來走一走,看一看。親戚不多,姨伯姨媽,還有一位表哥,加上我們一大家,涼熱菜十全十美的準備著。午后的暖陽下,小院里,邊吃邊聊邊喝,說著家長里短,道著情深意長。

準備下午坐席了

吃的歡心,聊的舒暢

吃罷了飯,送走了親戚。我準備出去在走走當年唐太宗進山的路,過一過村南的小橋,看一看金沙河的水。楊樹葉在陽光下閃著金色的光輝,柿園里,紅彤彤的柿子高高站在樹梢上,在藍天白云里搖晃,不時,吧唧,一個熟了的掉在地上。一群不知愁的少年騎著自行車嬉笑著,你追我趕的騎過,又好像看到了自己當年的模樣。站在橋上,望著金沙河,一年四季都是那涓涓細流,卻也不曾干涸過, 只是不見了河底的如金的沙床,找不回唐太宗坐著龍輦路過河攤上的綿軟,難免有些惆悵。遠處水面寬的地方,幾只喜鵲嘴里叼著柿子,貼著水面上略過,飛向河邊林中的小窩。遠處,終南山清晰可見,觸手可得。在黃峪寺翠微宮的入口處立了一塊高如墻的大石頭,黃色的身上寫著“翠微客棧”紅色醒目的字。

南山依舊

村南小橋流水

喬村小學中心街


路上偶遇鄉友 ,熱情的給了一把拐棗,意外的收獲,喜歡的捧在手里連聲道謝。在我國,關于拐棗的最早記錄是《詩經?小雅》有“南山有枸”的詩句。“枸即枳椇,南山謂之秦嶺”(見《辭源》)。《陸疏》有:“枸樹山木,其狀如櫨,高大如白楊,枝柯不直,子著枝端,大如指,長數寸,啖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今官園種之,謂之木蜜”。這里說的八九月是指農歷前后。口感吃起來肉肉的,略帶一些纖維感,甜甜的味道,如果沒完全成熟時會有些澀。如今農村也不多見,今日卻稀罕的得到了。雖然長得不咋樣,看起來也無從下口,有人戲稱它是”腫了的樹枝”,憑借著骨骼清奇的外表和清新脫俗的口感,還有紅褐的顏色,吸引著去荒郊野外翻山越嶺的拾荒者,同我一樣意外,為它迷戀。新鮮的拐棗是能直接吃的,掰了一節,放進嘴里,抱著懷舊的念想,細細的咀嚼,慢慢的品味,還是那樣的甜蜜多汁,在唇齒間彌漫。嚼到無味了,才不舍的吐出那口渣。

詩經里的拐棗

意外收獲的拐棗

話說已是黃昏,暮日里,斜陽將我游走在馬路上的影子拉的細長,我再也找不回唐太宗的腳印,還有內宛的秀麗風光。村南的水在流,橋還在,古會一年又一年,從不停歇,生生不息,來日方長!

翠微宮遺址入口

夕陽西下,回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117評論 6 537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860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128評論 0 381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291評論 1 315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02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421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477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64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177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970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157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717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410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821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053評論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896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157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