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新年的最后一天。過了今天,新的一年算是正式開始,相信很多人已經回到了自己的城市,準備再拼殺一個整年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計算下,和自己的父母共處了多少個小時?吃飯、嘮嗑、打牌,這些真真實實的有情感和語言交流的才算。坐在一起但不斷的刷紅包的低質量陪伴不計入在內。
算完以后,我估計大多數人都會汗顏吧。春節七天時間,在家以五天計算,真正在家和父母相處估計也就是大年三十那個晚上。
很多父母說和子女沒啥共同語言,兒女們聊兩句就玩手機了。其實,沒有哪個子女不想和父母好好相處。奈何,好多事情,似乎比呆在家里更有趣。即使呆在家里,好像也不知道說什么好。
問題來了,應該怎樣表達你的孝敬,或者說怎樣含蓄的向父母表達我愛你們?
首先是多陪伴,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多嘮嘮家常里短,這里面就有很多技巧了。一個是說說自己今年干了啥,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不足。明年打算干啥。再有就是了解下爸媽最近在看啥,玩啥,想啥。最后是多和爸媽嘮下家里的親戚、熟人和朋友最近的情況。
這么多事情,難道還怕沒話說?
其次是參與,融入。
參與到他們的生活中,如果父母普遍比較關心健康養生,那么好啊,陪他們多看看《養生堂》、《健康之路》什么的,把自己的一些不舒服的地方講出來,讓他們給診斷診斷。
很多人非常討厭父母朋友圈里面的健康養生信息,這實在是太讓人難過了。傳播養生健康信息有罪嗎?弱智嗎?你知道父母的想法嗎?他們竭力的想保持身體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不想給子女添麻煩,不想成為累贅而已。說到頭,無私的父母還是為了孩子。
教會他們玩微信、麻將、撲克。或者鼓勵他們去跳跳廣場舞、打打太極什么的。讓他們多感觸下時尚,多運動下大腦。
最后就是讓他們有炫耀的資本,老人們往往越活越像小孩子。想想你小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會說,我爸爸如何如何,我爸爸帶我如何如何,我媽媽給我買的什么什么的呢。當我們的父母年紀大了,他們同樣會有類似的攀比心理:我兒子如何如何,我女兒今年準備帶去哪里哪里。我剛剛從哪里哪里回來,這是我兒子買的什么什么。
對不?哪怕一點點,也能為他們的生活增加很多念想。
我曾經見過一個老人,很自豪的向自己的老伙伴們炫耀自己兒子買的保溫杯,宣稱這個保溫杯可以定時提醒喝水什么的。盡管功能可能不值一提,但重要的不是禮物本身,而是“我的兒子給我買了東西了”。
抽空帶他們在春節的時候去外面走一下,不需要精心準備,能到一個有意思的地方也就足夠了,每次遠行都能讓爸爸媽媽回憶和吹噓大半年了。
作為子女,我們能做的不多,我們無法花更多的時間,也注定無法完全融入他們的生活。
那么,能不能在回家這段短在的時光里,少打些麻將,多多的陪下自己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