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運營,就是通過一系列看似瑣碎無趣的事情,來賦予一款產品閃耀的光芒!――黃有璨
原本計劃每周更新一篇工作心得或總結,然而上周的工作我直到現在才想做個反思和記錄。不是因為不想寫,而是有一種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盲目感,這種瑣碎機械的工作讓我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何在?讓我能得到什么樣的成長?直到現在我才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也有了將思考文字化的興趣。另外,站在寫作的角度,并不是每天的生活或經歷都是有趣的,不能為了“所謂的有所啟示或價值”而去寫,這種“功用主義”是與我記錄的初衷相悖的。所以呀,偶爾靜下來思考,梳理過往經歷才能更好的指導現在的生活。這大概是我打算堅持寫作的另一個原因吧。
現在的工作內容是新產品用戶群的運營,包括QQ群和微信群運營。第一周我主要運營QQ群,這項工作我越做越沒動力,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提高群成員活躍度(即使按照主管的方法來做,還是無法提高群成員參與度,我懷疑很多人是屏蔽扣扣群的),因此我一度懷疑自己能力不行。每天重復發著直播通知,僅做細小的文字上的變動,固定的話術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任何自我提升的空間,再加之得不到群成員的響應,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但是啊,我不是個自我放棄的人,在低落情緒持續兩天之后,我嘗試著不同的方法去改善現狀。從語言上的變動,例如:主動關心學員學習情況,引導他們交流(但是幾乎回復率很低)到發消息時我會考慮哪些信息是必須包含的,重要的信息需要在什么時間段發最能引起群成員關注,以及積極響應部分群里的活躍用戶。但是這個過程中,我發覺造成群活躍度低應該還有自我之外的原因,尤其在我接受微信群運營后,這種感覺更加強烈。另外,我主動與同事交流我目前工作的現狀以及瓶頸,希望能夠得到啟發,但是這個資歷高些的同事并沒有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這在某些程度上也減輕了我對自己的否定。
接著一周后主管把微信群也交給我運營啦,我能夠感受到我在某些方面接受能力還是比較快得,這更增加了我的自信,提升了工作熱情。是不是有些自虐的傾向?可我認為能夠接受高強度高要求的工作才能讓我快速成長,畢竟社會變化那么快,怎能容許你慢慢的“長大”呢~也許是我成功心切吧。運營微信群的時候,基礎工作跟QQ群差不多,同意學員的加群申請,發布事先擬好的話術,復制粘貼發給不同的學員,然后再邀請他們入群。剛開始,我全部在手機上操作,大概一個小時之后,我覺得這樣效率低,就轉移到電腦端操作,很大的提高了效率。在工作中多問自己為什么,是不是可以做更好,怎樣可以做更好,多問問自己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調整。
引起我對自己所做工作意義思考的另一個觸發點是今早的周會。周會匯報人對數據的處理匯報以及自己的認識很有依據而且條理很清晰,這讓我有了一個新的學習目標。其次,聽項目大Boss跟分部經理的電話會議,讓我能夠嘗試站在領導的角度去思考和觀察問題。作為領導首要關心業績,業績主要體現在一標二標的完成率,其次透過直觀的數據去剖析(分解)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引導分部負責人去思考),其中涉及到各類數據的轉化率,跟進頻率以及銷售員工的狀態等方面。不僅分析原因,而且要提出解決方案,即哪些數據還有挖掘的空間,怎樣囤積新的數據等。作為Boss他整個思考既能縱向深入,也能橫向延伸,給我一種掌控大局的感覺。另外,周會上提到高校活動的問題,不管多大的活動都要有一個現場活動執行流程表,各個模塊要分配到位。作為分部經理,他可能不會具體參與到活動的執行,但是他需要對各個環節熟悉而且也能把任務合理的分配下去,再小的活動也要嚴密的安排和執行。
所以我在想,我現在工作的意義是什么呢?只有機械的操作嗎?顯然不是。在與學員溝通的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1.通過問題的解答不斷強化自己的產品知識和提升自信;2.溝通技巧,什么樣的文字、表情讓學員不反感(所以每次發消息時文字都有些小變動);3.服務本身就是一項需要耐得住性子,包容不能急躁的事情。在服務的過程中,自己不可能預知到所有情況,所以怎樣才能游刃有余的回答一切問題,不僅是產品知識的熟練程度,還有情商。所以在日常服務過程中要常思考同樣的事情怎樣表達會更好;4.正確認識所謂的“大事”“小事”。只有“小事”上的積累和錘煉,才能有"做大事”時的能力和眼光;5.把目前的工作完成的相對完美,嘗試更好的運營方式;6.樹立一個工作上的目標,像ta學習,思考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怎么才能像ta那樣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要探究其意義所在,一個偉大項目好比一棵樹,它的成功往往都是由繁瑣的枝葉組成的,也許你想有一天掌管整棵樹,但是是不是得從每個枝葉開始熟悉呢?每個枝葉都不了解,怎么能掌管好整棵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