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言行無法一致,就是對自己的最大殘酷。
前幾天接觸了一個案例,有位程序員在三線城市工作四年,馬上三十歲,年薪在12萬左右。希望能夠在五年之內,年薪能到20萬,然后詢問大家的意見。這是位姑娘,但是她又不喜歡寫程序,卻仍然做了很長時間。然后希望能夠在其他領域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收入。同時又有其他打算比如備孕。
因為對方是程序員,所以我多說了幾句話。在對方的陳述中,我發現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有更好的生活,比如說收入更高是一個體現;另外一方面,卻不愿意為這個生活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就是吃苦。姑娘希望能夠過上那種,隨隨便便灑灑水就可以年薪20萬的生活。然后一直在尋找這樣一個方法。
我給提供了一些看法,她的回應也非常禮貌客氣,但是從她之后的回應來看,我并不認為理解了我所表達的真實的含義。于是我就拒絕繼續再進一步溝通交流。但是我認為這個現象倒是值得復盤回顧,所以我今天,再用一篇文章把這個思路理理。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有非常好的想法,比如說我想達到多少收入,或者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但是很多人忽略一點就在于如果我要支撐這樣的生活,我必須投入什么樣的精力,用什么代價去換來這樣的生活。
網絡上有非常小清新的文章給你寫篇故事,告訴你我如何坐頭等艙,我如何和社會名流談笑風生,我如何進出高檔場所,如何一邊旅游一邊享受生活。但是如果我們只是看到了這些表面而沒有看到賊挨打的情況,那么我們很容易產生偏差的判斷。
本文開篇的主角其實就進入這樣一種情況,一方面認為自己想要更好的生活,這個美好的心愿我們是可以尊重的,但是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對方并不愿意去面對困難挺身而出,繼續前進。盡管嘴上可能會說,但是卻沒有動作,然后說要想清楚。她可能在尋找一些可能不需要處理那么多困難就可以隨隨便便有結果的東西。但是其實這個邏輯如果成立的話,那么她的收入就不會是現在的水平,應該變得更好。
于是這里就會有一個矛盾,一方面對方希望能夠有所提升,另外一方面在做的事情卻完全沒有讓自己朝著想要走的方向前進。
這個是我在很多人身上觀察到的問題。當然我并沒有嘲諷或者瞧不起的意思。我只在行為上進行分析,包括在我寫文章的幾年里也遇到一些朋友,一心希望自己能夠有非常好的環境,但是所有的實際行為卻是在葬送自己。然后一邊葬送自己,一邊在扼腕嘆息我如何不容易。
世界很殘酷,殘酷不僅僅在于外面的世界,而在于我們自己的行為有時候也挺殘酷的,只是自己看不到而已。就比如說我們的言行無法一致,就是對自己的最大殘酷。
如果我們希望做一件事情,那么我們就應該按照這個為出發點,倒逼解決各種困難,力促目標的實現,而不是找各種理由,我不喜歡,我不習慣,我不適合……因為找理由太容易了,什么事情都可以當理由,我今天心情不好,今天太陽長的不夠圓,今天空氣不太好,但是我們自己要做的事情卻只有,做干搞弄,這一條路。
同時另外一個方面,凡是處在這樣情況下的同學往往自己有沒有主見,而這個時候,周圍有一群水平并不是特別高的朋友,又會給他非常多的干擾性的意見。比如讓她繼續思考繼續尋找繼續培養興趣,這尼瑪比下毒藥還要恨,人家哪里得罪你了啊
……有很多事情沒有人做過的話是沒有這些經驗,但是我們又喜歡說,就像我自己還寫了篇文章。如果無法去分辨這些意見的話,那么就可能會繼續陷入的泥潭之中。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尋求幫助,只是在找毒藥而已……
但是很多所謂的溝通到最后會變成一種你要說出我想聽到那些話,我才能感覺這個溝通有效的情況。而不是說出那些應該做的事情,去幫他改進。所以到最后都是一種溝而不通的情況,于是我就放棄了,因為反正生活是你自己過的,你過得快樂過得痛苦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但是我又希望能多說幾句,所以才有這樣一篇文章,因為每個人的例子都可以作為借鑒。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所以我就希望,我們不要再做一邊葬送自己一邊扼腕嘆息的事情。如果你要更好的生活,那就拿出點東西來換,沒錢怎么喝花酒。如果你希望葬送自己,那么你就安靜的躺在你自己的土地里。
我從來沒有說每個人都應該奮斗,每個人都要努力,只是說我們自己的想法自己能承擔就行了。如果我們希望享受生活的安逸那么就安靜享受生活,于是其他人在取得了結果的時候你也不要動心,如果你能守得住自己的心,那你的幸福感完全不會差。如果我們希望有一點點不一樣,那么我們也必須要承受路上所有的痛苦,為了自己的訴求努力。不會存在單方面我只享受不用付出的事情,世上哪有這么好好事,如果有的話也會從上往下開始瓜分,怎么可能輪得到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