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邋遢了,能不能穿的得體一些”這是周圍熟悉我的朋友的評價,最先這么說的是我媽。
“你媽說得太對了”朋友唏噓不已,似乎我的形象從此也就定型了。
“我沒錢,很窮”
“我覺得我這樣很好啊”
……
我總是以各種理由來反駁我媽的話,甚至會很生氣,我從來都覺得這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要相親,別人肯定看不上你”我媽對我說。
我砰地一聲關上了門,肺都要氣炸了。“這是當媽的該說的話嗎?以后絕對要少和她交流”我憤憤不平,“如果一個人他只在乎我的外貌,他根本就不是真心喜歡我,我也絕對不會找個那樣的男人”。
我覺得如果我有一大筆錢我肯定會把自己收拾得超級時尚,而忽略了一個問題,一大筆錢的定義。
是僅僅夠買商場里那件你瞄了好幾次,說發了工資就買的裙子,還是說,你得等有了車子,房子,鉆戒……一切你希望想擁有的那些呢。
我一直停留在這種思想層次上,直到有一次。
周末的時候我去姨媽家吃飯,恰好姨夫家的一個遠方親戚帶著自家孩子來串門。
起初我顧著和表妹聊天,并不曾注意過她。直到孩子大聲哭鬧,那親戚操著大嗓門訓斥,差點沒把我耳膜震破。我這才抬起頭仔細打量了他們。
一個大約5歲的男孩臉上烏七八黑的,不仔細看,還有點看不清楚五官。再看她自己,不勻稱的身體,一身70年代的衣服像是一個麻袋套在了身上,真是要多拖拉有多拖拉。
“怎么也不打扮打扮自己呢”接下來又是無休無止地大嗓門吵嚷。簡直把我煩死了。 我心想,究竟那個男的能忍受她這樣。
我在慶幸我沒有像她那樣的同時也在反思我自己。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以貌取人并不是一種好的行為,可是那一天我卻出乎意料地默認了這種行為。
就像我為什么會喜歡電視上那些當紅的“小鮮肉”一樣。其實是一樣的道理。之前我算是“名義”上相過親(只是互相發了照片),我立刻就pass了他,不是因為他丑,而是因為他丑的沒氣質。
之后朋友對我有點不滿,她說我簡直是外貌協會的。
“哪里有”我反駁她。
“那你想找什么樣的”她問我。
“最起碼第一眼讓我看著順眼啊”我果斷回答。
后來我想連我自己都這樣,那我為什么要求人家不能以貌取人呢。
當然有人會說,難道長相不好的人就沒理由追求幸福嗎。并非如此,漂亮,帥氣的畢竟是少數人,普通人還是居多。可是不管外貌如何,我們的生活仍然要精致的我。
也有人說結了婚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所謂的琴棋書畫詩酒花不過是少年少女的癡心妄想罷了。
我們身邊經常有這些例子,結了婚的女子和結婚前大相徑庭。行為舉止無不透漏“邋遢”二字。
前幾天我去一個結了婚的同學家里,她給我開門的時候嚇我一跳。
“比以前漂亮了啊”我夸她,她也沒在意,可能覺得我只是隨口一說吧。
其實我是發自內心的,她真的變漂亮了。
陽臺上的花花草草侍弄的極好,夫妻倆時不時騎著小電車兜兜風,晚上的時候窩在沙發里看看電影,丈夫在打游戲的時候妻子在一旁笑靨如花觀看, 小倆口把生活過得也是有滋有味。
生活確實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可偶爾也要 琴棋書畫詩酒花不是么。它并不是偶像劇里女主的特權,也不是現實中雜志排行榜富人的特惠。
再說那位親戚,和我小姨媽同樣的年紀,看上去卻整整大了一輪。
“我確實是外貌協會的”發小坦坦蕩蕩地承認。
同樣是兩個優秀的人,面試官往往會選擇星星好的那一位。
人們往往喜歡美好的事物,這是人的本性,并這不可恥,也不是犯了多大的錯。
這種美好并不是單純指你相貌多好,試想,要是這樣,讓那些平常人怎么活。難道相貌好,真的可以到超市刷臉嗎。
電視上的明星不是個個都面容姣好,為什么我們認為他們看上去都那么養眼。氣質。
無論男人也好,女人也罷。
“沒錢”“工作太忙”這些都不是借口。我媽有個朋友,她都快50歲了,可是仍然氣質如畫。
倒不是她相貌有多好,關鍵是她把自己收拾得很利落。居家服和外出服分得清清楚楚,每次出門的時候一定要用烙鐵熨得平平整整的再換上。
她每次到我家都不會坐到沙發上,而是坐到客廳的椅子上,起身的時候也一定會整整身上的衣服再離去。
她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貴之人,同樣也不是家里悠閑自在的家庭婦女。
有一句話叫什么來著,“活得精致”,說的大概就是她這種吧。
我們可能做到不到像她那樣,可是也得得體不是。
我們并不是追求那些浮華的美,也不是赤裸裸的小資情調。生活的本質并不是只有柴米油鹽。
雖然我們做不到貌美如花,可是做得到氣質如畫。